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改變原先不在軍事上支持烏克蘭態度,7日其軍事援助烏克蘭態度大轉彎,表示美國將再度向烏運送防禦性武器;後美國防部證實川普政府將確保烏克蘭有能力自我防衛,川普總統決策的不確定性再次被印證。無獨偶有,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國防議題篇,也提及俄烏戰爭。這可作為台灣參考借鏡及啟示,重新思考台灣的戰略抉擇與國家利益釐清。
事實上,從蔡英文到賴清德總統主政在俄烏戰爭過程,台灣皆是扮演力挺烏克蘭角色。從國家利益探索台灣究竟是要挺俄羅斯或烏克蘭呢?或作為美國印太戰略民主價值同盟,台灣的國際戰略選擇,一直是擺盪在和中保台路線或聯美和中均衡戰略,或是採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失衡戰略。民進黨政府援烏行動,意謂著在國際戰略上選擇挺美及反俄;國家利益獲得是藉由選擇聯美抗中戰略。如此失衡國家戰略失衡及國家利益界定單向偏頗,恐深化及促發兩岸進一步衝突。
民進黨政府在俄烏戰爭期間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包括捐款、提供人道援助、政治聲援等「援烏行為」,具有重要象徵與戰略意涵,型塑台灣烏克蘭化形象及情境。藉由「援烏」,積極塑造「台灣=烏克蘭、中國=俄羅斯」的國際話語及意象,試圖將台灣定位為「被威脅的民主小國」,強化對國際社會的道德訴求與外交正當性。
毋庸置疑是,民進黨政府援烏行為有其政治動機及目標。這不僅對內目的在於鞏固本土意識與反中立場,凝聚「台灣主體意識」。對外國際宣傳則是意圖強化美歐日對台支持意願,爭取更多安全承諾。換言之,民進黨政府援助烏克蘭行為,不僅涉及外交立場的展現及選擇,也對兩岸關係產生潛在與實質的影響。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政府展開多層次、多領域的援烏⾏為,包括:ㄧ、通過捐贈醫療物資、救災設備、⽣活必需品等⽅式,提供⼈道主義援助。二、加⼊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限制敏感技術出⼝,凍結部分俄在臺資產。三、提供經濟援助,設⽴「援助烏克蘭專⼾」。四、多次表達對烏克蘭的⽀持,公開譴責俄侵略⾏為。五、設⽴專⾨機構協助烏難⺠在臺⽣活、學習和⼯作。
台灣上述援助烏克蘭形式多元且系統化,涵蓋⼈道、經濟、政治等領域;援助敘事強調國際社會「⺠主團結」和「共同價值」,將臺灣塑造為國際⺠主陣營的⼀員;援助⾏為注重國際協調,特別是與美國、⽇本、歐盟等西⽅國家的政策⼀致性。藉由援烏行為實施更加倚美論戰略,聯美抗中戰略將台灣問題更進一步推向國際化。
民進黨政府操作自身烏克蘭化策略,無疑對大陸當局構成挑釁,印證中國威脅論猶如俄羅斯威脅北約國家及烏克蘭,與「西方圍堵中國」政治勢力站在同一陣線。同時,也在台灣社會產生烏克蘭情境效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並非不現實;及疑美論滋長,越來越多民眾不相信美國會保衛台灣。拜登主政四度宣稱防衛台灣,但川普主政未有明確承諾防台,呈現更為戰略模糊立場。台灣援烏行為對兩岸關係產生若干潛在影響及衝擊。
首先,在政治與安全層面上加劇對岸敵意與反制。大陸對台灣援烏行為視為「勾結西方反中勢力」的證據,致陸方在兩岸事務上更趨強硬;致解放軍對台周邊演訓更加頻繁,作為「警告」行為。
民進黨政府利用俄烏戰爭將中國及俄羅斯捆綁起來,塑造威權獨裁者、侵略者形象;藉人道主義援助烏克蘭,建構台灣及烏克蘭陷於共同情境機制,倡議中國威脅論,引導民間積極參與,強化台灣認同與台灣主體意識。同時,通過援烏行動積極開展多邊合作,建立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價值觀同盟,拓展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運作台灣問題國際化。
其次,援烏行為意謂著聯美抗俄、抗中,恐激化大陸對台政策極限施壓,包括軍事威懾、外交壓制、經濟制裁及行動單邊等。大陸對台的外交封鎖將會更加強,透過外交手段阻止台灣與他國建立準官方關係。從蔡英文到賴清德主政期間,共斷交十個邦交國、七個以中華民國為名稱辦事處或代表處改為台北經濟或文化代表處;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如國際民航組織、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
同時,民進黨政府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塑造中國威脅論,也會刺激大陸加強對台統戰及認知作戰,對台灣社會推動「戰爭恐懼論」、「疑美論」,培養中共在台協力者、同路人,藉此分化台灣社會和諧、政黨政治良性互動及國家認同分歧化。
復次,降低兩岸民間與文化交流領域熱絡。民進黨政府援烏行為,與大陸當局的外交及國際戰略並未產生合拍,卻對兩岸民間與文化交流領域形成冷卻效應。儘管兩岸交流並未全面脫鉤斷鏈,但在政治對立及軍事衝突下,制約兩岸學術、宗教、地方、產業等民間交流活動。毋庸置疑,也刺激大陸當局對兩岸交流加強審查,對台團體與人員赴陸交流審查更為嚴格;宗教與文化團體面臨更多「去政治化」壓力;無論是台師、台生、台幹、台商,尤其是藝人、綠色台商、網紅等群體表態,更需謹慎以免捲入政治風波。
再者,民進黨政府援烏行為陷入戰爭代理人風險。這客觀上改變台灣戰略地位與增加風險,在台灣=烏克蘭、中國=俄羅斯類比戰略框架思維下,台灣援烏政策意謂著台灣明確站在「西方民主陣營」及美國、北約陣營,與中國支持俄羅斯屬於不同陣營,陷入民主與獨裁二元對立選擇,壓縮兩岸和平發展的空間。
然問題是,烏克蘭本身是聯合國成員國,其背後盟國尚有北約、美國支持,但台灣既非聯合國成員國,地緣政治也缺乏周邊軍事結盟國家如北約,也欠缺如美日安保條約、美韓軍事結盟共同防衛關係。此外,台灣也無法參與印太戰略成員國間安全對話,例如「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
AUKUS係由澳洲(AU)、英國(UK)和美國(US)三國,宣布成立的軍事外交安全合作夥伴關係,該聯盟成為構築美國新印太戰略聯盟的一部分。QUAD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之間的戰略對話,強調對「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共同目標和實現」,此安全對話被視為「亞洲版北約」,短期內以「聯合軍演」和「象徵性的戰略合作」為首要。換言之,一旦兩岸爆發軍事衝突,台灣欠缺如同烏克蘭連結國際資源資格、機制及能力。
最後,台灣問題國際化升高兩岸敵意螺旋。台灣在國際戰略上選邊站,實施聯美抗中失衡戰略;就大陸角度來說,倚美論被解讀倚美(武)拒統、倚美抗中及倚美謀獨。大陸若界定援烏行為,真實意圖是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界定為「實質台獨」,勢必導致台海危機升溫及敵意螺旋增加,從而降低兩岸和平交流平台運作機制。當大陸對台政策強化壓制性、減少懷柔性,兩岸協商對話空間逐漸減少壓縮,反而對台採取極限施壓,如軍事威懾、外交孤立、交流單向、行動單邊。
基本上,民進黨政府的援烏行為具有雙面刃效應;固然裨益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贏得道義形象與話語權,配合美國制裁俄羅斯挺烏克蘭。然當美國國內政局產生政黨輪替後,川普與拜登政府對烏外交軍事立場及策略改弦易轍;則民進黨政府也將陷入左右為難困境,是否需要持續援助烏克蘭?又要如何消弭台灣社會逐漸升起疑美論滋長。
民進黨政府援烏行為,並無法有效解決兩岸「升高衝突、失去對話」困境,援烏等於與拜登政府保持一致性行動,但卻激化對陸敵意,難以建立穩定戰略框架。台灣應思考如何加強外交戰略靈活性,在援助烏克蘭時避免陷入聯美抗中、反中思維泥淖,始能有效降低兩岸對立及螺旋敵意。台灣固然要秉持國際人道主義及倡議反戰爭、要和平理念,這有其國際正義道德高地;但也應謹慎為之,切莫因援烏行動塑造二元對立,適得其反地挖掘兩岸衝突潛在風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