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7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徵收30%關稅,並警告若歐盟報復將加徵更高關稅,掀起新一波「川普衝擊」。其政策難以預測且具破壞性,深刻影響美歐關係、日美中經濟互動及全球秩序。美國內部學術環境與社會分化加劇,歐洲轉向自主防衛與自由貿易改革。本文將剖析川普政策的特徵、其對全球政經格局的衝擊,以及美歐專家對此的觀點,揭示其不確定性與長期後果。
川普政策的混亂特徵
川普第二任期的政策以不滿情緒(Grievance)為核心,對盟友態度尤為嚴苛。相較於對中國大陸、俄羅斯的對抗,他對加拿大、歐盟、日本等盟友的不滿更甚,認為其未充分回報美國支援。此情緒導致政策偏向短期民粹利益,忽略長期國益。例如,川普對盟友的貿易限制比對大陸更為嚴厲,顯示其決策受個人情緒主導。
川普政權的政策操作混亂,諸如對等關稅、限制留學生等措施屢遭法院叫停。2025年5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對等關稅「違法無效」,預計最高法院9至10月做出最終判決。此不確定性使企業難以制定經營計畫,市場信心受挫。此外,川普被指利用加密貨幣謀私利,相關爭議可能演變為政治醜聞,進一步加劇不穩定。
川普優先短期政績,削弱美國國際威信與長期利益。他大幅縮減國家安全保障局、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對頂尖大學施壓,導致學術資源流失。專家批評其政策無視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基石,例如對大學補助的削減直接威脅學術競爭力,長期損害國家創新能力。
川普政權缺乏經驗豐富的政策人才,閣員間矛盾頻發。例如,商務部長拉特尼克(Ratnick)與財務部長貝森特(Bessent)因職位競爭引發私怨,導致政策不協調。此內部紛爭使川普難以統整政權方向,進一步放大政策的不確定性與執行力缺陷。
美中經濟博弈的動盪
2025年4月2日,川普宣稱「解放日」,對大陸商品加徵145%關稅,大陸隨即回以125%關稅。此舉引發零售商品短缺,迫使美國於5月在日內瓦與大陸達成90天貿易戰休戰,關稅降至30%與10%。但次日,拉特尼克對華為AI晶片發佈限制,違背協議,引發大陸暫停稀土出口。此事件暴露川普政權內部政策不一致,損害談判可信度。
專家一致認為,美中經濟去耦合(decoupling)難以實現。美國經濟對大陸供應鏈依賴深,2019年對華為的實體清單政策後,99%申請企業獲交易許可,顯示去耦合僅為政治表演。試算顯示,強推去耦合將使美國GDP下降3-5%,選民不滿將難以承受。川普政權未充分預估關稅副作用,政策反覆凸顯其決策短板。
大陸對美國關稅與技術限制迅速反制,例如暫停稀土出口,顯示其在關鍵資源上的議價能力。美國專家認為,大陸此舉乃「當然之結果」,反映川普政權低估了美中經濟相互依存的複雜性。6月9至10日,雙方在倫敦重啟談判,達成暫定協議,美國放寬華為晶片限制,大陸允許稀土出口許可,顯示雙方試圖緩解緊張。
川普政權中缺乏國家級經濟政策經驗的人才,導致決策失誤頻發。拉特尼克與貝森特的政策分歧,凸顯閣員間缺乏協調。專家指出,川普本人對政策整合性漠不關心,致使政權無法有效應對美中經濟博弈的複雜性,政策右往左往徒增市場不確定性。
美歐關係的裂痕擴大
歐洲專家對川普政權失去信任,認為其破壞民主價值。2025年2月,副總統萬斯(J.D. Vance)在慕尼黑批評歐洲,隨後美國退出G7聯合提案,與俄羅斯、朝鮮等國同陣營,震撼歐洲。川普7月12日宣布對歐盟30%關稅政策,警告報復將招致更高關稅,加劇雙方緊張。專家認為,美國與歐洲的價值觀已無共享基礎,民主與法治的裂痕使協調困難。
歐洲視大西洋聯盟為過去式,轉而強化自主防衛。2025年6月25日,北約峰會同意2035年前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5%,其中3.5%用於傳統國防,1.5%投入基礎設施與網路防衛。德國、法國、波蘭積極支持,西班牙、葡萄牙較消極,顯示歐洲內部立場分歧。歐洲同時推動武器內製化,降低對美國軍事依賴。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歐洲重新重視自由貿易。國際貨幣基金(IMF)2024年10月報告指出,歐盟內部非關稅壁壘相當於製造業44%、服務業110%的關稅率。現歐洲加速「簡化」(Simplification)進程,推動綠色產業碳調整機制與數位監管改革。歐盟計劃對美國商品徵收25%報復性關稅,針對支持共和黨的「紅州」出口行業,顯示其強硬立場。
相較於日本,歐洲對美國的政策風險意識更強。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利益。專家認為,即使川普政權結束,美歐關係也難回正軌,歐洲開始將美國視為不穩定因素,政策制定更注重自主性,例如強化本土軍工產業與情報體系。
美國學術與社會的危機
川普以反對DEI(多元、公平、包容)與「反猶太主義」為由,削減大學補助,導致研究項目中止、人員裁撤。哈佛大學因巨額資產尚能應對,但多數大學面臨財務危機。Nature雜誌2025年3月調查顯示,75%的美國科學家考慮轉往海外,恐加速人才流失,長期削弱美國學術與科技競爭力。
大學內言論壓制加劇。2025年某名校畢業典禮上,最優秀學生批評以色列與校方,遭剝奪畢業資格,引發教授抗議。此事件反映學生對川普政策的反抗,但多數學者因擔憂地位與報酬損失,選擇沉默。全球留學生開始重新考慮赴美,美國學術吸引力下降。
川普反對過度DEI政策,獲部分專家認同。問題包括大學入學標準降低,導致學生學力不足;東岸大學對亞裔學生設20%比例上限,引發歧視爭議。這些問題顯示美國社會對DEI的反思,但也加劇內部分裂,川普利用此議題鞏固支持者基礎,卻進一步撕裂社會。
大學補助削減與言論壓制恐導致美國長期國力下降。專家警告,優秀人才流失海外後,難以回流。即使後續政權改變政策,美國學術與創新生態的損害難以逆轉。川普的短期政治操作,可能為美國競爭力埋下長期隱患。
川普第二任期的「川普衝擊」以不可預測與破壞性為特徵,重創美歐關係、美國學術根基與全球貿易秩序。7月12日宣布的30%關稅進一步加劇美歐裂痕,歐盟計劃報復性關稅顯示其強硬立場。美中關稅戰與去耦合的失敗,暴露政權內部混亂;美國內部學術壓制與社會分化,凸顯川普政策短期迎合民粹,卻長期損害國家領導力。未來,全球格局將因川普衝擊持續動盪,挑戰與不確定性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