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摩擦未平 中歐高峰會7/24緊縮登場 一天內速戰速決

24日中歐高峰會將在北京舉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左)將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再度會面。圖/取自新華社
24日中歐高峰會將在北京舉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左)將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再度會面。圖/取自新華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1日宣布,經中歐雙方協商,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與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將於24日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並共同主持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原定會期為兩天,外媒報導指出,受中歐關係緊張影響,會議已縮減為僅一天。歐盟理事會網站亦顯示,峰會將於24日舉行,取消原訂25日在安徽合肥舉行的商業高峰會行程。

峰會前夕,國際觀察人士普遍對會談成果持悲觀看法。義大利駐中國大使馬西莫·安布羅塞蒂(Massimo Ambrosetti)本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和平論壇上表示,他對本屆峰會能取得戰略性進展「不抱太大希望」。他認為,歐美與中方間的關稅談判使峰會籌備工作更加複雜。

近幾週來,中歐雙邊關係持續惡化。歐盟限制中國企業參與醫療設備公共標案,中方迅速回應,對相關產品實施進口管制。此外,中國針對歐洲白蘭地祭出的報復性關稅亦於本月生效,進一步加劇雙方摩擦。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高級分析師斯泰茨(Grzegorz Stec)在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中歐雙方經貿結構性矛盾深重,中國產能過剩導致的傾銷與歐盟保護本地工業的需求相互衝突。

除貿易之外,地緣政治因素亦是雙邊關係的障礙。歐盟領導人長期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模糊態度感到不滿。馮德萊恩日前在公開演說中直指中國「向全球傾銷過剩產能、限制市場准入,並實際上支撐了俄羅斯戰爭經濟」,為峰會定下不甚樂觀的基調。

據《中國簡報》(China Briefing)商業網站報導,北京正採取「長期等待」策略,利用歐洲內部分歧與對中合作需求,爭取更多談判空間。中國與匈牙利的密切關係便是一例,在總理維奧班(Viktor Orbán)親中立場與大規模中資投資支持下,北京在歐洲取得立足點。但這也凸顯歐盟內部對中國態度的分裂。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