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南華早報》、多家以色列媒體報導,台灣擬向以色列約旦河西岸、沙阿爾便雅憫屯墾區(Sha'ar Binyamin)捐助醫療設施,此舉引發違反國際法、造成國際負面觀感的質疑聲音。對此,外交部今天(22日)稱,雙方僅就醫療合作交換意見,未具體承諾任何捐款及商業行為。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台灣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是應以色列執政聯盟議員泰勒(Ohad Tal)邀請,訪問該地區時僅就人道援助、醫療議題交換意見,未做任何承諾。他稱,台灣非世界衛生組織會員,但多年來持續對全球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人道援助,此次訪問亦延續過去合作精神。
據《南華早報》指出,便雅憫屬以色列於約旦河西岸設立的屯墾區,聯合國安理會與國際法院(ICJ)皆認定該區屬非法占領,專家擔憂台灣若直接提供資金,恐觸及國際法紅線。
比利時魯汶大學國際公法教授耶南德茲(Gleider Hernandez)直言,任何對該屯墾區的援助,都可能違背ICJ建議各國避免協助非法占領區的義務,這甚至會影響台灣在歐洲與全球南方國家(開發中國家)的形象。
以色列賴赫曼大學阿巴埃班國際外交研究所負責人阿夫特曼(Gedaliah Afterman)認為,台灣可能欲藉此表達與美國極右派親以勢力站在同一陣線的立場;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研究員陶文亞(Tuvia Gering)直言,台灣的行為「幾乎前所未有」,可能提升台灣在以色列右翼政府及選民心中的正面觀感,部分以色列政界人士與民眾已開始稱台灣為『國家』。」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教授范鴻達指出,以色列與台灣加強互動,雖反映出以色列對北京在巴勒斯坦議題上的不滿,但這類涉及爭議地區的捐助行動,對台以雙方都非長遠之計「以色列不可能為了台灣放棄中國大陸,台灣的行動也將為以色列帶來麻煩。」
據報導,以往也有外國政府透過慈善組織等其他方式,讓屯墾區產品進入歐盟市場進而建立與佔領區的聯繫,但台灣可能是第一個對以色列屯墾區提供直接金援的政府。
約旦河西岸於1967年中東戰爭後就以色列佔領,1990年代的「奧斯陸協議」將該地劃分為3個行政區,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分別或共同管理,而便雅憫所屬的C區,原本以色列承諾將逐步移交給巴勒斯坦人管理,但至今仍由以方控制未放行。
對於相關爭議,曾擔任台以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的前立委林郁方質疑,「是李雅萍自行決定,還是賴清德政府訓令她這麼做?」
林郁方解釋,該屯墾區極度敏感,對阿拉伯回教國家來說,這就是巴勒斯坦的土地,以色列強奪他國家園導致在國際上遭受批判,台灣一旦資助介入,外界理當認為是支持以色列做法「到時候很多國家都不會原諒台灣」。
林郁方直批「台以關係是否友好到須成為國際捐助該屯墾區的首例,要去背這個『十字架』?」他認為,就算只是捐助醫療中心,也說不上是明智的外交策略。
民進黨立委、現任台以國會聯誼會會長鍾佳濱則表示,此案若為醫療援助,應聚焦於指定用途,並交由專業單位和外交部進行政治風險評估。
以色列曾與大陸在軍事、經貿上保持密切關係,不過,2023年10月以哈衝突發生後,北京對中東的態度讓中以關係出現漏洞,台灣則藉此機會大力聲援以方,並與以色列在資安、民防展開合作,外交部長林佳龍先前在立院備詢時稱,中東爆發戰事後,以色列很清楚中國在背後支持他們的敵對勢力,而台灣則與以色列理念相近,在地緣政治上的利害關係密切。
以色列從前與台灣互動一般,不過近來國會議員訪團頻率增高、人數更多,今年上半年,就有2團國會議員公開來台,4月來台的「以色列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杜伯斯基(Boaz Toporovsky)訪問團」,成員之一的賓巴拉克(Ram Ben Barak)曾擔任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副局長;5月訪台的以色列國會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席暨外交國防委員會議員泰勒(Ohad Tal),則曾擔任以色列陸軍戰車指揮官,更任職於以色列最大的國防科技公司埃爾比特系統公司(Elbit Systems),參與裝甲車技術研發,台以在軍事領域交流料將再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