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川普重稅威脅 歐盟考慮對動用「核選項」回擊

面對川普關稅,歐盟正考慮啟用自2023年底生效、但至今未曾動用過的「反脅迫工具」。圖為示意,圖/由ChatGPT生成
面對川普關稅,歐盟正考慮啟用自2023年底生效、但至今未曾動用過的「反脅迫工具」。圖為示意,圖/由ChatGPT生成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揚言對歐洲商品全面課徵30%關稅,美歐貿易談判也陷入僵局之際,歐盟外交官透露,歐盟成員國中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國,正考慮啟用自2023年底生效、但至今未曾動用過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此舉被歐洲官員視為外交上的「核選項」,理論上主要用於嚇阻,而非實際施行。

綜合路透、彭博社(Bloomberg News)報導,反脅迫工具賦予歐盟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的權力,目的是反制第三國以貿易作為施壓手段。歐盟此舉形同以牙還牙,因川普在推動全球關稅政策時,往往將貿易與其他無關議題如毒品走私與非法移民等掛鉤。

反脅迫工具是歐盟針對經濟或貿易施壓所設計的最強反制手段。若歐盟認定自身受到脅迫,便可對相關國家的商品與服務進入歐盟市場施加懲罰,包括對美國科技巨頭課稅、限制美國對歐洲的投資,或禁止美企參與歐盟公共採購案。

據悉,歐盟正在研擬針對川普關稅威脅的十項潛在反制措施。其中一項可能措施,是限制美國企業參與歐盟價值約2兆歐元的公共標案市場,特別針對防務與基礎建設項目,若投標案中美方產品或服務佔比超過五成,將可能被排除或處以懲罰性評分。

此外,歐盟亦可針對數位服務領域採取行動,影響美方在歐具貿易順差的企業如亞馬遜、微軟、Netflix與Uber等。其他潛在反制手段還包括限制美國對歐直接投資、收緊智慧財產權保障、金融服務市場准入,以及化學品與食品銷售許可等。

若歐盟欲啟動ACI,需先由成員國一致認定第三國確有脅迫行為,之後才能透過「合格多數」表決決定反制行動,也就是需55%成員國、且總人口佔全歐盟65%以上支持,意即法國與德國將握有關鍵主導權。

貿易脅迫的定義,是以關稅、反傾銷措施、配額等手段對他國造成傷害,但並未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正當理由,也無助於解決雙邊貿易失衡或不公,而只是任意施壓、藉以處理其他外交爭端。

若啟動程序,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接獲成員國通報後,最多有四個月時間進行調查,確認某項外國政策是否構成貿易脅迫。若認定成立,將提交予各成員國審議,並經合格多數表決通過後,始可進入與相關國家磋商階段。若協商破裂,歐盟最快可於六個月內實施反制措施,整體程序最快約一年內完成,但若情勢緊急亦可加速。

目前,法國正力促歐盟在8月1日前若與川普未能達成協議,便應動用ACI回應其關稅威脅。美方已預警,若美國利益受到報復,將加倍反制,意味跨大西洋貿易戰恐進一步升級,歐盟與美國這兩大貿易夥伴恐陷全面對抗。

支持動用ACI者認為,中美5月曾一度陷入類似對峙,但最終在衝突升級前踩煞車,顯示適當反制有其威懾效果。

該法律原於2021年提出,當時為回應成員國對川普第一任政府與中國以貿易作為政治工具的不滿。立陶宛曾因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而遭中國貿易報復,促使歐盟推動此一立法。

除了ACI之外,歐盟也準備其他反制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是課徵報復性關稅。根據最新草案,歐盟考慮對高達720億歐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加稅,包括波音飛機、汽車與波本威士忌,作為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反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