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日與賴清德總統同屬黨內新潮流系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宣稱台灣與大陸之間,從來就不是「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也不是「中國文化的問題」,而是制度與理念的問題,這一論述彷若回歸傳統國民黨兩岸論述。
當論及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化時,梁宣稱台灣社會保存的比大陸還要多,如果要講中華文化,大陸是比不上台灣的。這些論述表面上似乎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中國人及中華文化趨勢,兩岸爭論源自彼此制度差異,但實則不然。
梁文傑類似台灣社會不存在中國人問題、中華文化在台灣保留得比大陸好,此番言論有利於緩和兩岸關係緊張及對立,本來原本不是問題。然這引發外界普遍解讀為這是民進黨對中華文化與民族論述調整嗎?更甚者認為這可謂是認識論斷裂。這種說法是否意味民進黨正在回歸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論述,抑或針對大罷免引發兩岸緊張、降低藍白及中間選民疑慮,純屬策略性政治語言?
梁與賴清德總統同屬民進黨內新潮流系,此代表賴清德國族論述及兩岸路線在民族及文化論述,將從激進轉向溫和嗎?或為暫時性降低兩岸緊張衝突,進行預防性措施呢?從而避免兩岸因素刺激大罷免投票率,緩解藍白及中間選民的疑慮呢?
從歷任總統的文化與民族論述演進檢視,從1996年李登輝實現總統直選以來,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詮釋展現為作為清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認同中國文化。陳水扁時期主張「台灣主體性」,刻意淡化中華民族與中國認同,在文化政策上推動「本土化」、「台灣認同」與多元族群融合,但仍採取模糊化說法,兩岸人民具有同文同種說法。
相較之下,馬英九則將「中華文化」作為兩岸和平交流的共同基礎,積極復興民族與傳統文化,並倡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至於蔡英文時期則走出另一條文化路線,雖然不再強烈去中國化,也強調任內沒有一個人需要為認同說抱歉;但卻也不採納馬英九式的中華民族大敘事。而是選擇用民主價值、文化多元性作為敘事核心,試圖將台灣打造成保存「自由版本中華文化」的堡壘。
梁文傑強調台灣社會沒有「中國人問題」,並主張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保存與實踐比在大陸更完整,這是事實性。儘管這在形式上顯示出,民進黨文化及民族論述似有所調整,但實質上則未必然。無論是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周年演說及團結國家十講,皆屬於新國族主義建構及歷史敘事,中國元素少之又少。
首先,這並非真正的「回歸中華民族論述」。梁的說法拒絕將「中國人」作為台灣人身分的一部分,延續民進黨一貫的台灣主體路線。然其肯定「中華文化」的保存價值,為在兩岸文化話語權上爭奪主導權。基本上,台灣民主價值包裹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儒家倫理,在台灣以包容多元尊重開放方式保存,與大陸的政治控制形態有所不同。
其次,此為對抗大陸版中華文化策略。民進黨不願讓中華文化被中共綁架,反成為統一與民族融合的工具,故而主張「自由台灣保有真正的文化原貌」。梁文傑的話語實質表明在台灣,保留比在大陸更自由、更原貌的中華文化,這是一種台灣多元文化自信的展現,與大陸運用政治控制文化、宣傳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的作法進行區隔。從強烈排斥中國因素的台灣文化主體性,轉向「重新詮釋中華文化、為我所用」,中華文化成為台灣文化組成因素。
最後,政治時機點敏感具有「為大罷免降溫」的意圖。面對團結十講為「大罷免」鋪路,反而因雜質說引發社會撕裂與民意下滑;梁的柔性文化表述,試圖淡化外界對民進黨長期「去中國化」的批評,穩定中間選民與年長資深族群的認同感。這迎合中間選民文化認同需求,避免一味「去中國化」反易被批評「文化斷根」,將中華文化視為台灣民主制度下的多元資產之一,助於擴張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空間。
梁文傑的在文化及民族論述轉向,不代表民進黨已完全接受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論述、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也因不是賴清德以總統高度親自發表,儘管這展現出民進黨文化及民族論述上的靈活調整,在不放棄台灣主體性的基礎上,爭取文化詮釋優勢,凸顯台灣文化的多元化,然其包涵中華文化的界定依然沒有改變。
這是作為抵抗大陸統戰及認知作戰敘事,同時為大罷免進行策略性的政治降溫與社會撫慰,降低藍白及中間選民集體政治焦慮,從而減低其投票意願。當前台灣內部因大罷免、世代對立與兩岸壓力升高,館長現象熱潮中折射出中國認同及批判賴國族建構論,文化認同議題已成為藍白綠政治攻防焦點。民進黨的「文化及民族再詮釋」論述,是否具有穩定性及一致性仍須尚待觀察;此時提出似有模糊化作用,恐具有降低藍白及中間選民投票動機意涵。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