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即將登場,這場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行動,成為台灣民主發展以來規模最大、最具爭議的一場政治對決。然而,在輿論與社群動員多半陷入二元對立之際,台大法律系特聘教授、素來以深綠立場自許的顏厥安,今天(25日)在《風傳媒》投書〈欲哭欲笑據在伊——一個深綠學者不贊成大罷免的反思〉,一語驚醒政壇與學界,掀廣泛迴響。
顏厥安強調,他不是出於黨派利益、也非對現有執政結構的反叛,而是基於對憲政秩序、基本權利與自由民主機制的深層關懷,反對這場「憑空製造」的大罷免。他的觀點在社群平台、學界與立法院內外引發一連串回應,有人直言:「這是當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最後一線清明。」
基本權濫用?顏厥安以德國法比喻台灣「無差別罷免」
顏厥安文章的核心,聚焦「罷免權是否可能構成基本權濫用」。他指出,在德國憲法中,有一條鮮為人知但極為關鍵的規定——《基本法》第18條,明確指出若濫用基本權利攻擊自由民主秩序,該權利應由憲法法院宣告喪失。
雖然德國條文並未列入「罷免權」,顏厥安認為,當罷免被政黨操控、變成「無差別大罷免」,就可能符合「變相攻擊民主秩序」的要件。他寫道:「無差別罷免是否構成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攻擊?這是一個應該被認真討論的問題。」
他直言,這場罷免如同某種「曲徑解散國會」,實為政黨挾持基本權的手段。「許多民主憲政國家在設計制度時,根本沒想過會出現像台灣這種規模與手法的政治罷免。」
令人憂心的是,面對這樣的制度濫用疑慮,原本應扮演守門人角色的台灣憲法法庭,目前卻「形式上處於停擺」,因為司法院大法官人事仍深陷政黨對峙。顏厥安借用德國當前的憲法法院人事危機,指出民主制度的「自癱」風險,呼籲「在現行制度空轉情況下,更需社會與知識界自我節制與辨識。」
他提議,未來台灣應正視是否有必要透過法律來「限制罷免權行使」,以免罷免變成權力遊戲的一環,而非真正反映民意的工具。
回到改革與憲政正軌:贊牛煦庭、陳昭姿的努力
顏厥安並非一味批判,而是指出目前立法院內仍不乏理性與改革派的聲音。他特別提到民眾黨立委陳昭姿,主張政府應立即公布完整的關稅衝擊評估,並接受國會監督;國民黨立委牛煦庭推動多年懸而未決的「行政區劃立法技術」,也邀請學界專家參與公聽會,顯見制度改革仍有人努力。
他反問:「為什麼綠藍白三黨在許多重大改革議題上,沒有任何合作的空間呢?」這種呼籲跨黨合作的姿態,突顯顏厥安並非單純為反對而反對,而是期待國會回歸制度理性,而非陷入報復性政治動員。
台海危機下的大分裂:罷免行動恐反噬國安
針對當前嚴峻的兩岸局勢,顏厥安說,當前罷免行動絲毫無法改善國安處境,反而阻礙內部體制改革。他表示,「這樣搞大罷免大對抗,一點都無法改變國安危機,卻大大有礙於內憂病灶的改革,而後者終究會反噬國安。」
他分析台灣民意結構指出,僅約35%支持對中國「硬對抗」,而高達六成民眾傾向「巧堅持」,這些數字顯示社會主流希望的是穩健理性,而非極端對抗。他批評執政者「放任狂想派主導主旋律」,只會使分裂擴大。
廖元豪:如同殷海光的理性 溝通仍可期
顏厥安文章引起學界強烈共鳴。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在個人臉書發文,盛讚顏厥安的言論是台灣政治理性的象徵。他說:「我一直認為,追求民主、憲政,是不分藍綠、統獨的。顏老師證明,這不是幻想。」
廖元豪強調,儘管顏與不少友人立場相左,但他仍堅守殷海光名言「是什麼,就說什麼」,這份學者精神彌足珍貴。他表示,在輿論極化時刻,能出現這種非敵我、非鬥爭的論述,顯得難能可貴。
陳昭姿:這不是我們要的民主政治
被點名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也在臉書發文表達欽佩。她感嘆,「在這個側翼造謠帶風向的網路時代,願意站出來講真話的人,令人敬佩。」她更呼籲選民冷靜思考,「民進黨是否正在上演一場戒斷權力的嗎啡症候群」,目的是壓制監督力量、重返一黨獨大?她反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民主政治嗎?」
陳昭姿表示,身為曾參與推動民進黨創建的民主前輩,現在卻要站在對立面發聲,心情沈重,但仍希望這次罷免不會讓改革之路徹底中斷。
顏厥安坦言,在這場「憑空製造」的罷免浪潮中,要與許多過去理念相近的朋友立場相左,內心極為沉重。但他更堅持,民主不是計算多寡的工具,而是誠實對待制度、價值與國家處境的責任。他寫道:「殷海光先生那句話『是什麼,就說什麼』,短短七個字,是一個艱難無比的認識論要求與倫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