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談判代表已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峰會鋪陳出多項外交成果。彭博社(Bloomberg)報導指出,這些「容易摘取的果實」短期內提振市場信心,但深層矛盾依然懸而未決。分析人士指出,國家安全等結構性爭端仍未觸及,川普標榜的「貿易再平衡」目標亦未實現,而美方對中國投資的嚴格限制,更使雙邊經貿關係難以回暖。
彭博社報導,川普總統27日對記者表示,對與中國達成協議「感覺很好」。上周末(25日)雙方在馬來西亞宣布一系列協議以緩解雙方的貿易緊張,預料北京將恢復向美國共和黨票倉州購買大豆,而美方則暫緩最新的100%關稅威脅,以換取中國對關鍵稀土磁體的穩定供應。
消息傳出後,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全球股指觸及歷史新高。不過分析師警告,這項將由川普與習近平於南韓簽署的協議,忽視了棘手問題。專家指出,有關國家安全的根本衝突未被觸及,而川普聲稱要「重整貿易平衡」的核心目標也未實現。更困難的是,美方對中國投資仍維持嚴格限制。
清華大學研究員孫成昊(Sun Chenghao)說:「摘採低垂果實會讓未來的路更難走,因為高風險的難題都留到最後。」他指出,若要達成「大協議」,雙方勢必要正面處理國企補貼、科技競爭與國安領域的根本分歧。未來數年更可能出現的是一系列分領域的小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近期談判中敦促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刺激內需。但北京上周發布政策文件,重申製造業與科技自主將是中國經濟至2030年前的驅動核心。
川普已展開為期一周的亞洲行,他先與泰國、馬來西亞達成涉及稀土的協議,並與柬埔寨簽署反傾銷承諾,顯然意在聯合美國盟友,在會晤習近平前強化籌碼。
川普重申將訪問中國,並表示習近平可能回訪華府或佛州海湖莊園(Mar-a-Lago)。中國將於2026年主辦亞太經合會(APEC),美國同年主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為互訪提供契機。
自川普實施自1930年代以來最嚴苛關稅制度以來,美中關係在報復與降溫談判之間反覆拉扯。中國官媒《人民日報》27日呼籲兩國避免重蹈覆轍,共同「維護得來不易的成果」,並要求美方遵守由貝森特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主導的磋商機制,批評美方在框架外宣布出口限制導致雙邊緊張升高。
前美國助理國務卿、現任亞洲集團合夥人柯丹尼爾(Daniel Kritenbrink)在彭博電視受訪時說:「雙方目前主要都在追求穩定,但關係的根本問題一項都沒改變。」
雖然貝森特表示中國的稀土新規將延後一年實施,但出口管制摩擦仍在。北京以對稀土磁體的壟斷優勢,反制華府的晶片出口限制,華府則稱這是為了遏制中國軍事野心。
中國如何在全球貿易中執行對含微量稀土產品的全面管控仍不明確,此舉也引發歐洲抗議。此舉是北京對美方擴大制裁清單的回應。由於美方拒絕撤銷出口管制,外界關注習近平除了換得取消加稅威脅外,能獲得什麼實質利益,這項「暫緩」又能維持多久。
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生產了全球近七成稀土。大西洋理事會中國中心研究員羅伯茲(Dexter Roberts)說:「中國不可能放棄稀土籌碼,那太愚蠢了。」
另一個有進展的領域是芬太尼,美方20%懲罰關稅有望調降。若能成真,對內需疲弱的中國經濟將是一大利多。
至於第一輪貿易戰的「第一階段協議」履行情況調查仍懸而未決。川普27日表示若談判順利,可能撤銷該調查。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顧問甘迺迪(Scott Kennedy)指出,這次協議涉及的都是次要議題,北京的產業政策根本未被觸動。他指出:「他們把罐子踢到一邊,只專注在具體的小範圍問題,避開中國經濟體制與經濟安全的廣泛問題。幾乎可以確定,這些核心問題永遠不會被正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