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7月26日結束的台灣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果,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知名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接受《產經新聞》專訪時表示,對於此次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和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失敗,他認為,可視為國民黨的全面勝利,也代表年輕選民不認同民進黨以「抗中保台」來壟斷政治主導權。
小笠原欣幸指出,今年初由民間團體主導的罷免行動聲勢迅速升溫,民進黨也未隱藏支持態度,一度讓外界認為罷免有望壓倒國民黨。然而,國民黨雖然在早期連署階段遭遇挫折,中央動員力也顯得薄弱,但地方立委反而各自積極串聯後援會,自行舉辦說明會,逐步扭轉劣勢。
小笠原欣幸認為,總統賴清德在6月下旬展開的「國家團結演講」系列,原意是號召支持者凝聚力量。但其中一場談話中提及「千錘百鍊,打掉雜質」的說法,意外成為引爆反彈的火種,藍營成功將此操作為「反獨裁」的象徵,喚起基層憤怒,讓不少中間選民也傾向投下不同意票。
小笠原欣幸進一步指出,罷免推動者原本希望至少能成功罷免6人,甚至能達成10人。若未達標,則面臨(罷免後3個月內舉行的)補選將變得極為艱難。如今罷免案全數失敗,自然也不會有補選,這對罷免派而言是全面性的挫敗。
從投票行為觀察,小笠原欣幸注意到,無論是支持或反對賴政府的群體,立場都非常鮮明,罷免方雖然組織熱情,但多數選民對於是否要用罷免去推翻剛在2024年上任的立委,始終心存疑慮。而國民黨則是成功挖掘這批中間觀望選民,催出大量「不同意票」,成為逆轉的關鍵主因。
小笠原欣幸表示,此次罷免的兩大主訴求是「國民黨立委阻擋國會運作」與「親中立委危害台灣」,但從結果來看,多數選民並未接受這套論述,反而對「將國會抗爭定義為賣台」感到不認同,罷免案全面失敗,形同是社會對「國民黨等於親中」這類標籤的否定。
關於年輕選民的態度,小笠原欣幸觀察到,這個族群對民進黨的質疑聲浪日漸升高,雖然年輕選民不支持統一,但也不認同民進黨以「抗中」為名壟斷政治主導權,且對年輕人關心的薪資、房價、就業等現實議題缺乏實質解方。這批選民傾向支持柯文哲與民眾黨,在對中政策上主張「不統不武但可對話」的路線。
小笠原欣幸最後分析,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後,台灣的藍綠政治板塊已不再是單一壓倒性的對決,而是重新進入五五波態勢。他認為此次罷免結果將深刻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及2028年總統大選,對民進黨而言無疑是重大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