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大罷免失敗 說明台灣主流民意否定民進黨賴清德「反中抗中」路線

首波大罷免開票結果26日出爐,罷免宣告失敗。「反共護台志工」聯盟開票之夜氣氛低迷。圖/中央社
首波大罷免開票結果26日出爐,罷免宣告失敗。「反共護台志工」聯盟開票之夜氣氛低迷。圖/中央社

且十/大陸涉台學者

7月26日,被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24位國民黨籍民意代表、被停職新竹市長高虹安,全部挺過罷免,民進黨大罷免大失敗。

這場由親綠社團發動、民進黨支持、賴清德站台的大罷免的失敗,充分說明台灣主流民意對民進黨賴清德「反中抗中」路線的否定、對民進黨賴清德強推「反中抗中」意識形態的否定、對賴清德妄想一黨獨大獨享權力的否定、對民進黨賴清德「工具化」台灣民主的否定,同時,也是民進黨內部對賴系獨大的否定。大罷免,因賴清德逆民意、「派」意而沉,一點也不奇怪。

大罷免就是「台式」民主的一個笑話

罷免,是選舉制度的一部分,從制度設計來說,它是選舉制度中的一個糾錯設計,是民眾對不適任民選官員的一個補救措施。但是,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未過半數,在「藍白合」下又成為立法機關少數。民進黨為了翻轉立法機關少數,擴大化使用罷免制度,妄圖使用罷免推翻大選結果。這充分說明,島內所謂的「民主」早就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成為民進黨賴清德削弱乃至消滅在野黨的鬥爭手段。特別是大罷免過程中,賴清德要打掉「不反中保台」的「雜質」、「不是國會表決多數就是贏」、「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去解決」,讓人感到賴清德的「民主」的可怕。而本應保持獨立的司法檢調單位,成為民進黨賴清德打擊在野黨的幫兇,辦藍不辦綠、司法雙標,讓民眾感到人人自危。說實話,大罷免讓台灣的所謂「民主」成了一個笑話。

「反中」不是要同大陸打仗

在民進黨的操弄下,台灣社會的「反中」民意確實是在逐年增長。但台灣民眾「反中」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台灣獨立?是願意為台灣獨立與大陸打一仗?對絕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台灣民眾「反中」是不想與大陸統一,是為了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如果「反中」意味著要與大陸打仗,意味著自己要去服兵役、意味著要與大陸打巷戰、意味著要過沒水、沒電、沒網路的生活,台灣絕大多數人是不願意的。而賴清德上台以後沒有想著怎麼建設台灣,而是一味地挑釁大陸,渲染「兩國論」、發佈「17條」,把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宣佈今年的國防費增加到3%。特別是7月以來,島內搞了個史上好幾個「最」的「漢光41號」演習,並在台中、台北等城市同步進行「城市韌性演練」,全島一片臨戰狀態。賴清德本意用演習渲染「大陸威脅」,激發民眾「反中抗中」,投入大罷免投票。但這是個愚蠢的想法,對民眾來說,鑽防空洞、滿街的坦克軍車、居民樓旁的防空導彈等進一步把戰爭氛圍具象化了,有多少人願意支持一個要打仗的政黨?

所以,當罷團和民進黨給國民黨民意代表都戴上一頂「中共同路人」帽子,當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用「反共護台」製造對立的時候,台灣民眾投反對票就成為一個保護自身利益最後手段。

民進黨不願意「賴系」專權

這次大罷免投票率很高,但是綠營的同意票都遠遠落後於藍白的不同意票。24個被罷免的國民黨民意代表中達到25%門檻的僅7人,其它的都沒有達到25%門檻,這充分說明綠營催票能力遠遠落後於藍白合。投票之前,大家都說民進黨的40%是鐵盤,投票率會很高。這個「鐵盤」為什麼沒有衝高投票率?這就要從民進黨內部找問題。

民進黨原來一直是一個派系共治、利益分贓型政黨,對外很團結,搶到大餅後再利益均霑。但是賴清德上台後的這一年來,不僅與大陸鬥、與在野黨鬥,在民進黨內也與不同派系鬥。剛一上台,賴清德就把蔡英文時代的「大阿哥」、新潮流北流當家鄭文燦送進了監獄,消除了2028大選的黨內競爭對手,由此,與蔡英文的「英系」結仇。為了民進黨中常會選舉,林佳龍領頭的「正國會」開除了下屆台南市長有力競爭者陳亭妃,但陳亭妃與台北市某議員聯手,最後通過抽籤擠下賴清德的親信當選中常委,讓賴清德如鯁在喉。民進黨黨內各派系對賴清德任人唯親的做法敢怒不敢言。所以,台灣民眾看到,民進黨推動大罷免,陳水扁、謝長廷等大老都表示反對,蔡英文一直到投票前三天才表示要去投票。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們除了少數幾個賴清德人馬外,很少走上街頭的,即使如新北的蘇巧慧掃街,也更多的是為2026選新北市長打基礎。所以,民進黨的派系多數都按兵不動,等著看賴清德的笑話,他們知道,賴清德收拾了在野黨「雜質」,就會來收拾民進黨內「雜質」,讓賴清德碰壁才能回到派系共享。

「中國人」,不是票房毒藥

這次藍白反罷免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剛剛從大陸直播回到島內的「館長」從頭到尾支持藍白,上台宣講,是這次反罷免的功臣之一。與藍白政治人物刻意迴避大陸甚至攻擊大陸不同,館長直接喊出:「我們都是中國人」、「以做中國人為榮」。事實證明,館長的「中國人」沒有成為反罷免毒藥,館長應該為反罷免催了很多票。這次被民進黨列為重點罷免對象、同意票超過25%、並與不同意票最接近的新北葉元之,勝後感言就特別感謝了館長。

「中國人」這幾年來在島內成為貶義詞,完全是民進黨操弄的結果,而國民黨不敢據於歷史、文化、現實向島內民眾說明,把它視為票房毒藥,藍營候選人都迴避自己是「中國人」,不僅助長了台獨之風,而且使自己的兩岸立場模糊不清,失去了很多票。其實,即使許多民進黨人也都知道歷史上兩岸就是一個國家,現在否定兩岸同屬一國,就是要尋找台獨的正當性。所以,「中國人」是與綠營鬥爭的重要武器,講歷史、講文化、講法理,就不怕綠營扣帽子。

現在,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上已經與美國並駕齊驅,民進黨想放棄兩岸關係,僅靠美國支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實現台獨?當然不可能。無論是交流還是對抗,大陸永遠是影響台灣發展的最大因素,民進黨想當「鴕鳥」,假裝能離開大陸求生存,國民黨拿香跟拜要「反共」,那就永遠被民進黨玩的疲於奔命吧。

民進黨賴清德發動的大罷免已然成為島內一鬧劇,大罷免大失敗說明了島內政治分野的複雜性,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但是,任何政黨逆歷史潮流而動,逆廣大民眾的民意而動,必遭失敗。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