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不再是傳統大都市北京與上海。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國在未來數年內經濟增長潛力最高的城市,由杭州、合肥、成都、長沙與深圳位居前五。最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廣州與上海三大一線城市皆未能進入前十,反映出大地方經濟版圖正在迅速重構。
報告指出,這份城市成長潛力排行榜是根據產業升級、人口流入、高科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投入等多項指標進行評估,並綜合當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與企業創新活躍度。
杭州連續第五年穩居榜首。作為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杭州不僅在電商領域具備深厚基礎,更因人工智慧創企「深度求索(DeepSeek)」等企業的崛起,確立其在大陸AI競賽中的領導地位。浙江省近期更提出「科技創新行動計畫」,目標在2027年實現新增上市公司中,科技企業占比達80%。
合肥與成都則分列第二與第三。《南華早報》指出,合肥近年積極投資半導體產業,扶植DRAM儲存晶片製造商「長鑫存儲」成為大陸對抗國際科技巨頭的代表性企業。成都則依託汽車、電子製造與軟體服務等產業基礎,串聯周邊德陽、眉山、資陽等地,打造西部製造業走廊。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第一季成都都市圈GDP增速高居大陸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六至第十的城市為:蕪湖、武漢、凝波、蘇州與厦門。這些城市大多擁有完善的製造業集群與較高的外貿依存度,近年亦持續吸引年輕人口與高端技術人才遷入。
專家指出,這份榜單捕捉到中國經濟「從沿海一線大城市向內陸與二線城市擴散」的趨勢。在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政策推動下,部分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也快速躍升為產業新星。例如,江西新余與宜春憑藉鋰礦資源優勢,成為電動車與儲能產業的重要基地;甘肅金昌則受益於有色金屬市場回暖與再生能源需求,連續三年實現年均12%以上的增長率。
分析人士認為,傳統北上廣雖在資本、人才與政策資源上仍具優勢,但在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產業布局中,具備政策靈活性與成本優勢的「準二線城市」正在贏得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