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關稅今天(1日)開獎,此前根據藍白智庫模擬:當台美關稅20%時,會受到影響的企業比例高達72.69%,其中營收減少1成以下有14.33%,營收減少1成到3成的有32.08%,營收減少3成的有26.28%,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指出:「這絕對是海嘯衝擊!」
今年4月2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部分台灣產品加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對此賴政府卻毫無作為,4月22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共同召開在野領袖峰會,邀請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成立「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以民間力量先行調查、掌握產業第一線實況,補足政府作為的不足。
該份報告歷經兩個月調查與分析,共回收286份問卷,經資料清整與比例重分配加權後,最終有效樣本是238份。
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今日重提此份報告中的數據,表示當時因為不知道到底關稅是多少,所以用模型去模擬各種數據,而當關稅是20%的時候,會受到影響的比例高達7成,營收減少1成以下有14.33%,營收減少1成到3成的有32.08%,營收減少3成的有26.28%。黃國昌說,這絕對是海嘯衝擊。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數的98%,根據這份評估報告,50%廠商表示已經受到影響,包括營收下滑、成本上升,客戶流失,對美出口減少;5%已裁減員工,23%已規劃或開始考慮移轉產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所受衝擊最劇烈,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30%。報告指出,這類企業通常資本薄弱、客戶集中、議價能力有限,一旦遭遇外部貿易壓力,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至於哪些項目最受影響?調查指出,橡膠製品業與其他製造商衝擊最劇,高達6成以上廠商預估營收將縮水逾3成。金屬製品、電力設備、塑膠與基本金屬業等加工產業也普遍預期營收下滑,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出口導向產業同樣無法倖免。
這份報告調查與經濟部近期外銷訂單統計吻合:今年4、5月台灣對美「塑膠、橡膠及其製品」訂單較去年同期衰退13億元新台幣,「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少29億元新台幣。傳統產業銷美訂單已顯著萎縮,反映對等關稅衝擊早已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電子、資通訊等外銷主力產業,4、5月對美訂單雖大幅增長,但這與美國廠商「提前備貨」效應有關,並不代表無風無險。實際上,調查報告也發現高科技產業中也有逾4成廠商預估未來營收將明顯下滑,顯示美國關稅政策若進一步延伸至半導體及關鍵零組件,台灣整體出口結構恐將面臨深層衝擊。
管中閔總結廠商面臨的主要困難包含五個部分:首先,匯率劇烈波動,台幣快速升值導致「賠錢出貨」,中小企業缺乏避險工具;其次,電價與綠電,工業電價三年累積漲幅達66%,加上綠電資源集中,中小企業無力競爭;此外,缺工與人才排擠,傳統製造業面臨高科技產業「搶人」壓力,技術斷層持續擴大;AI與綠色轉型門檻,無論是AI導入或碳盤查,中小企業面對技術、人力與資金多重門檻,難以實質轉型;最後,政府協助政策的資訊落差,廠商普遍對中央政府協助政策缺乏了解,資訊碎片化與流程繁瑣形成進入障礙。
管中閔也提出幾個政策建議,包括:穩定匯率,避免台幣短期升值失控;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力供應與穩定;擴大安定就業措施與勞工保障,輔導中小企業升級;設立AI轉型專責單位:簡化補助流程、整合技術資源,協助企業轉型;建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隨時更新政府資訊,整合資源協助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