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 瑞典長談了5小時!握手時 中美代表面部神情天差地別

美中在瑞典的第三輪談判,中方堅持「戰略定力」未做任何讓步。。圖為談判結束後,美財長貝森特(左)與貿易代表格里爾出面召開記者會。圖/取自 Eamon Javers X
美中在瑞典的第三輪談判,中方堅持「戰略定力」未做任何讓步。。圖為談判結束後,美財長貝森特(左)與貿易代表格里爾出面召開記者會。圖/取自 Eamon Javers X

據陸媒報導,中美29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第三輪高層談判,歷時5小時未中斷,成為本輪中美經貿與戰略交鋒中最具代表性的關鍵時刻。這場沒有茶歇的會談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面色凝重地離開談判桌,相較之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卻帶著從容微笑步出會場,似顯示中美兩大強權一場角力下的豬羊變色。

「三板斧」失靈:美國試圖主導節奏失敗

根據《今日頭條》報導,美方此次談判原設計為一場氣勢主導的施壓戰。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臨時宣布放寬對中國28奈米及以上成熟製程晶片出口的限制,被美國內部視為「橄欖枝」,實則是談判的第一道試探——以表面讓步換取實質戰略退讓。據悉,這一動作在中美代表團剛落座時才公布,意在打中國代表團一個措手不及。

但這場戲碼,對中國代表團幾乎毫無作用。何立峰甚至在會談中悠然翻閱《北歐能源轉型白皮書》,傳遞的信號明確且堅定:中國不稀罕這份「恩惠」。尤其在華為成功推出7奈米晶片手機、完成技術自主化之後,28奈米技術早已不再具有壓制作用。

中方認為,美國的算盤是「用過時技術來交換中國的產業升級紅利」,本質上仍是試圖封堵中國未來的技術成長路線。這種技術槓杆如今已失去光環,川普政府熟悉的「技術制衡」工具箱第一次顯得空洞無力。

技術、能源、金融三張牌全面破功

當技術牌失靈後,報導稱,貝森特拿出了真正的底牌——能源與金融。貝森特直接要求中國減少或停止自俄羅斯與伊朗進口石油,並將此列為會談核心議題之一。其背後是華府對石油美元體系「去中心化」趨勢的恐慌。

美元長期綁定石油結算體系,是美國金融霸權的根基。中國推進能源多元化與本幣結算,已動搖這一根基。根據海關數據,2024年中國自俄羅斯進口石油量達1億噸,其中86%以人民幣結算;伊朗出口總量的90%亦流向中國,並逐步繞開美元結算體系。

對此,何立峰明確回應,「能源採購屬於國家主權,此事免談。」此舉實質上拒絕了美方金融大棒的干預,也讓美方陷入對能源主權無從下手的困境。

接下來,美國第三張牌是地緣政治威脅,包括盟友施壓與「二級制裁」手段。但在斯德哥爾摩,這張模糊的壓力卡也失去效力。中國此時亮出真正王牌——稀土。

根據會中公開資料,一架F-35戰機需417公斤稀土材料。中國目前掌握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供應鏈,並於今年建立全流程追溯體系,封堵走私與轉口漏洞,使美國軍工體系暴露於原料風險之中。五角大樓庫存僅能撐18個月,美方已啟動回收舊F-22拆零件以維持生產,外界形容美國軍工企業進入「選擇性休克」階段。

表情與姿態背後:戰略耐力的較量

報導指出,這場5小時的談判未發表任何聯合聲明,但真正結論寫在離場時的面部表情裡:貝森特眉頭緊鎖、握手僵硬;何立峰笑容舒展、語調平和。

川普在談判當晚於社群平台發文承認,「中國態度非常強硬。」這句話從一向張揚的川普口中說出,份量極重,也暴露其內心焦慮:既想藉對華強硬拉抬選情,又怕制裁加碼導致通膨失控。

美國正面臨三重戰略倒計時:8月12日對中關稅到期,美聯儲面臨升息壓力,中期選舉進入白熱化。相對而言,中國內部經濟基本面穩定,上半年GDP成長5.3%,對東盟出口上升12.9%,內需活力明顯。

談判期間,美方甚至安排能源部代表團突訪北京,試圖繞過主談管道進行背後操作。中國外交部淡然回應「依法監管市場」,隨後批准李嘉誠旗下港口交易引入內地國資,強力回擊「經濟滲透」指控。

東盟與其他國家觀察此役後亦快速做出選擇:泰國陸軍採購中國雷達系統,柬埔寨獲得中國新型火箭炮。歐盟因強徵15%關稅與天然氣大單落空,成為川普對外「強勢外交」的失敗樣本。

報導最後稱,斯德哥爾摩5小時,沒有任何協議文本,但標誌著一個舊秩序的終結:以技術、金融與霸權施壓為主軸的美式談判劇本,正面對失效的現實。中國展現的談判姿態,正是戰略耐力的體現——以稀土、能源自主、技術突破構築的實力堡壘,使對手的每一張王牌成為廢牌。

當貝森特離開會場發出「談崩警告」電報時,何立峰則在梅拉倫湖畔(Lake Mälaren)翻報告。報導說,「大國博弈的終極勝負,不在一紙協議,而在誰能把戰略定力轉為持久耐力。」這一輪,中方掌握了主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