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華府為何最終會在關稅戰向北京妥協?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7月底,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三輪會談雖未見重大突破,外界也認為雙方仍需週旋。隨後,川普更表示要對俄羅斯的能源買方中國大陸與印度提出懲罰的政治性「次級關稅」。

從關稅戰開打的第一天,北京就擺出「絕不屈服」的立場,而三輪交鋒後,未來的情形會是如何?貝森特在第三輪會談結束後稱,這次會談「讓對話邁出關鍵一步,相信已經具備建構互利協議的條件」。這句話,其實已經透露了訊息:美方已經意識到,試圖用壓迫中國大陸讓步的策略,注定不切實際。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最近在《外交政策》評論網站上指出,分析川普的中國政策時,很多人忽略了四個核心因素。在我看來,這四點或許正是美國最終會在關稅談判上妥協的關鍵。

第一,川普不是傳統鷹派,他對中國的心理定位更接近「朋友」而非「敵人」。在去年大選期間,全美有81%的民眾對中國持負面態度,但川普卻是唯一一位多次公開對中國釋放正面訊號的候選人。這種態度,與美國傳統的「圍堵中國」鷹派路線有明顯差異,也為妥協留下心理空間。

第二,川普的政治核心是經濟,而強勁的美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川普深知,2026年11月的期中選舉是他所有政治布局的關鍵,而維持經濟繁榮是選舉勝負的前提。當今年4月他意氣用事地推升145%關稅,中方立刻以125%關稅及稀土出口限制報復,導致美國汽車、軍工產業全面震盪。最後,川普被迫讓步,取消部分限制,允許NVIDIA繼續出口AI晶片。《金融時報》甚至披露,他曾明令商務部「避免對中國採取過度強硬措施」。這次事件,讓白宮真正意識到:中美高度互依,短期內根本無法「脫鉤」。

第三,川普想要的是「和平締造者」的歷史定位。川普向來自視為「首席交易大師」,在考量政治遺產時,他渴望被記住的不是一個挑起戰爭的人,而是一個「締造和平」的總統。若能打造一個「太平洋和平」(Pax Pacifica)的新格局,將是他為自己歷史定位加分的唯一機會。

第四,川普在台灣議題上的態度,前所未見地接近中國立場。川普曾用筆尖比喻台灣,說:「這個點是台灣,而這張桌子是中國大陸」,並直言:「台灣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最近他甚至暫時拒絕了賴清德的過境行程,清楚表明台灣問題不會成為阻礙中美妥協的障礙。對北京而言,這種「重陸輕台」的訊號,正是談判中極具價值的籌碼。

綜合上述四點,再加上現實因素,美方的路線已可預測其:第一、川普「吃軟不吃硬」的個性,面對強硬的中國大陸,他更容易選擇妥協;第二、為了期中選舉,他需要穩定經濟,不能讓供應鏈斷裂導致衰退;第三、他渴望「和平締造者」的歷史地位;第四、台灣議題上,他的立場已接近北京,這將換取中國大陸的善意;第五、中國大陸有足夠的報復能力,美國產業短期無法承受全面衝擊。第六、中國大陸目前內部的經濟與政治穩定,並不會因為沒有關稅協議而會出問題,因而沒有急於讓步的壓力。

因此,妥協對川普而言,應是「現實的選擇」。未來在川普妥協後,這場關稅戰最後的意義也將超越貿易本身。透過此次的關稅戰,平起平坐的「G2」得以正式為美國及世界所認可。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