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希特勒要做藝術家沒有成功,做宣傳家卻成了一個大師,他在一九二〇年夏天觸動了一個靈機,不能不叫人認為是天才的表現。他看到,納粹黨所缺少的是一個能夠表達這個新組織的主張,打動群眾的心靈的徽號,一面旗幟,一種象徵,希特勒認為,群眾必須要有一面明顯的旗幟來隨之前進,為之鬥爭。他在多方考慮和試了不少圖樣以後,想出了這樣一面旗幟:紅地白圓心,中間嵌個黑「卐」字。……
這也許談不上是「藝術」,然而卻是最高超的宣傳。納粹黨現在有了一個任何其它政黨所不能比擬的標記,帶鉤的十字彷彿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著在戰後初期混亂的年代中一直徬徨無依、生活沒有保障的下層中產階級,鼓舞他們朝著一個新的方向採取行動。他們開始在它的旗幟底下聚集起來了。《第三帝國興亡史》
最近閩南狼和八炯鬧翻,揭露八炯對納粹組織與宣傳的醉心,特別提到419凱道遊行籌備過程中,八炯傳給他多張納粹老鷹圖樣與希特勒軍徽圖像作為參考。閩南狼公開八炯的納粹夢,立刻引來各界對八炯的撻伐,連德國在台協會都跳出來滅火。
台獨的符號焦慮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獨走上納粹化這一步,一點都不讓人意外,而八炯可能才是真正有歷史眼光與實踐能力的的獨派。
從2000年陳水扁執政開始,甚至李登輝時代後期,國家力量推動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將近一個世代,有關台獨的歷史、法理、政治各種論述早也汗牛充棟,民進黨掌握軍警、司法國家暴力機器,佔據了教育與媒體的高地,灌輸台獨史觀,煽動仇中反中情緒。
一旦這種情緒被挑動起來,必然有人不會滿足於民進黨只是利用仇中情緒來奪權、分贓的假把式,而是要走上更強力的社會動員以實現真正的台獨。他們也不會滿足於象牙塔學者的清談空話或是大支這種自嗨沒有群眾感染力的音樂,更不用說王小棣那種嚇死家長、邏輯混亂的影片。他們要更有力量的符號,更有血性的圖騰,憨傻的黑熊、文青的青鳥都不能回應這樣的歷史要求,向納粹美學取經就成為他們唯一的出路。
納粹暴力美學的召喚
在克爾蕭(Ian Kershaw)《希特勒:納粹德國的興起與覆滅》一書中對納粹集會場景有著這樣的描述:
納粹的群眾集會被精心設計成一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舞台上,無數紅色旗幟隨風飄揚,中央的卐字旗幟在陽光下閃耀著黑白紅的強烈對比,形成令人震撼的畫面。集會中,整齊劃一的隊伍井然有序,出席者穿著黨制服,齊聲高喊簡短有力的口號,喚起共鳴與民族熱忱。營造出的氛圍不是單純的政治集會,而是一種半宗教式的儀式,使每個人都感到被超越性使命所召喚。希特勒的演說被精心包裝,聲調高昂,言辭激烈,群眾在集體熱情中達到情緒高潮,完全投入他所描繪的民族復興理想。
這樣的場景不正是獨派心嚮往之的建國大業?真正的獨派很清楚,和平獨立根本不會在歷史上出現,追求台灣的獨立,暴力是不可少的,首先就要做內部的敵我區分與清洗,仇恨動員是必經之路。耽溺於主權幻想走上納粹化,烏克蘭如此,台灣也是如此。
納粹美學強調權力、秩序、純粹與紀律,渲染英雄主義、民族主義和軍事風格,以及強烈的集體主義視覺效果。一心想要成為藝術家的希特勒也十分重視視覺效果所帶來的精神力量與壓迫感,創造獨特的政治美學。
在希特勒指示下,要求德國軍人要穿著合身、挺拔、帥氣的軍裝,他找來卡爾·迪比奇(Karl Diebitsch)為德軍設計軍服。迪比奇不負所托於1932年設計了著名的黨衛軍(SS)制服。迪比奇不僅是服裝設計師,也是一位平面設計師,負責設計相關徽章和標誌。他與另一位設計師瓦爾特·赫克(Walter Heck)共同完成了納粹軍服的符號與視覺元素設計。這套美學與人體相結合,形成更強大的內化力量。
而著名的女性導演萊芬斯塔(Leni Riefenstahl)的《意志的勝利》利用其鏡頭語言、群體隊列與空間構圖也成為納粹電影美學的代表,強調儀式感與個人崇拜。不過也成為後來喜劇泰斗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一片中嘲諷的對象。
大罷免的一些活動標誌與看板都採用了納粹式的視覺元素與情緒挑動,這與民進黨早期群眾集會中的悲情訴求不同,也與後來中產都會化的嘉年華氣氛大異其趣,罷團給台獨運動帶來新的美學意象。還好726給罷團帶來重大的挫敗,否則這樣的美學將會充斥在未來台灣的大街小巷,或民進黨的造勢場合,這樣肅殺的台灣將難以呼吸。
雄鷹與志村健:八炯美學的破滅
在納粹美學中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個人崇拜以及人體謳歌,缺少具體人物的呈現,就不足以支撐起民族的自豪感。這也是這次八炯納粹美學最大的弱點,只空有看似雄健的圖騰,卻缺乏精神飽滿、意氣風發的人物形象。
在7月中的漢光演習,正是展示台灣軍人氣質與體魄的最好時機,但是賴清德帶著白色工程帽出現在演習場合、以委靡的站姿點頭對軍人回禮,網路上直呼讓人聯想到日本諧星志村健,我心中則浮現「大獨裁者」片中卓別林色厲內荏的弱小身影。賴清德穿上軍裝卻成了八炯納粹美學的最大破口,至此獨派暴露出其真實本質:言論上的雄鷹、行動上的侏儒,以及美學的弱智。八炯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他的雄鷹之夢與志村健的搞笑中,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