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台灣如困於淺灘的船隻,近期交通部觀光署拒絕300多位中國大陸代表來台參加定於7月18日至21日舉辦的「2025海峽兩岸台北夏季旅展」,導致兩岸旅遊交流中斷,凸顯意識形態主導的政策對國際競爭力的衝擊。反觀新加坡,猶如乘風破浪的巨輪,憑藉地理優勢、完善基礎設施與穩定政經環境,成為全球會展(MICE,包括會議、獎勵旅遊、展覽及活動)都市的領航者。2025年6月,新加坡政府旅遊局(STB)發布「旅遊2040」藍圖,目標至2040年將旅遊收入提升至470億至500億新加坡元(約5.2兆至5.55兆新台幣),以MICE產業為核心引擎。透過國際合作與創新,新加坡鞏固亞洲MICE樞紐地位,揚帆全球。本文探討新加坡的成功策略,並對比台灣的挑戰,尋求啟示。
巨輪啟航:旅遊收入倍增
新加坡旅遊業復甦強勁,2024年旅遊收入達297.81億新加坡元,創歷史新高,較2023年的271.56億新加坡元成長9.6%。外國旅客數量從2023年的1360.2萬人增至2024年的1652.6萬人,成長21.5%,但尚未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的1911.6萬人。STB聚焦旅遊收入而非旅客數量,特別鎖定MICE旅客,因其人均消費為休閒旅客的兩倍。
MICE旅客的高消費為經濟注入動能。2024年國際會議協會(ICCA)數據顯示,新加坡舉辦144場國際會議,位居全球第三、亞太第一,僅次於維也納(Vienna,154場)與里斯本(Lisbon,153場)。如「半導體東南亞2025」吸引逾2.8萬人參與,顯示MICE活動的吸客力。「一級方程式新加坡大獎賽」(F1 Singapore Grand Prix)每年吸引逾25萬人,推升經濟效益。
STB推出補助計畫支持MICE發展。「新加坡商務活動」(BEiS)計畫資助市場調查與客群拓展;「新加坡MICE優惠計畫」(SMAP)與新加坡航空、樟宜機場等合作,提供環境友善優惠。這些政策吸引國際活動主辦方,助新加坡乘風破浪。
聯手全球:國際合作揚帆
新加坡位於亞洲心臟地帶,4小時飛行可達約40億人口,地理優勢如順風助力。2024年,樟宜機場旅客量達7000萬人,預計2030年代中期第五航廈啟用後,容量增加50%。2025年4月,新加坡航空與全日本空輸(ANA)簽署聯合營運協議,推出聯合票價,促進日本與新加坡間航班頻次,強化MICE旅客便捷性。
新加坡擁有逾7000家跨國企業,約4200家設有區域總部,吸引全球決策者參與MICE活動。「新加坡國際農業食品週」(SIAW)與「新加坡國際能源週」(SIEW)透過官民合作,匯聚行業領袖,促進知識與商務交流。日本企業在「新加坡航空展」、「亞太零售大展」等活動的參與度提升,顯示國際合作平台的吸引力。
STB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合作,鼓勵日本企業參與MICE活動。從科技到醫療,涵蓋「新加坡金融科技節」與「亞洲醫療展」,日本企業的參與深化雙邊經貿關係。STB期待在永續發展與數位化領域,與日本企業攜手航行。
升級船艙:基礎設施與技術
為因應MICE需求成長,新加坡擴建基礎設施,如強化船體。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計畫2029年完成第四棟擴建,新增1.5萬席劇場與展覽會議空間。STB規劃市中心「MICE中心」,與民間開發商合作,細節即將公布。這些設施將提升承接大型國際會議的能力。
新加坡MICE場館引入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技術,打造混合型活動平台,如為巨輪加裝數位舵輪。濱海灣金沙的混合型工作室支援線上與線下同步活動,提升參與彈性與全球觸及率,適應後疫情時代虛實整合趨勢。
新加坡的緊湊性是獨特優勢。從樟宜機場到市中心僅需短時間車程,場館間交通便利,增強MICE參與者體驗。透明的法規與穩定商業環境,使新加坡成為國際主辦方信賴的港口,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形成對比。
綠色航道與競爭風浪
STB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MICE產業是重點航道。2024年推出的「MICE永續認證計畫」(MSC),由全球永續旅遊協議會(GSTC)認證,4家MICE場館已取得認證。STB完成6家主要場館的碳排基準調查,推動減排與廢棄物管理。「旅遊永續計畫」(TSP)提供補助,鼓勵MICE業者採用綠色措施。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如暗流湧動。美國關稅政策與消費者信心下滑,可能影響旅遊與活動預算。STB預測2025年旅遊收入達290億至305億新加坡元,旅客數量約1700萬至1850萬人,顯示穩健成長,但需應對外部風浪。
亞洲經濟成長與中產階級擴張,預計帶動MICE需求激增。新加坡憑藉先發優勢與國際合作,有望領航亞洲。然而,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城市也在加速追趕,新加坡需持續創新與合作,穩固樞紐地位。
台灣困灘:意識形態作祟
台灣因兩岸關係緊張,旅遊與MICE市場受創。2024年大陸來台旅客幾近為零,遠低於2019年的270萬人次,衝擊旅遊收入。拒絕大陸代表參與2025旅展,更凸顯兩岸交流障礙。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批評此舉暴露民進黨阻斷兩岸交流的「險惡用心」,顯示意識形態對旅遊業的深遠影響。台灣雖有南港展覽館等優質場館,卻因封閉政策,難以吸引國際大型活動,失去區域競爭力。
「抗中保台」等意識形態口號,助長對大陸的敵對情緒,導致政策傾向限制交流。例如,2025年旅展拒絕大陸代表,顯示政治考量凌駕經濟利益。民進黨推動的「726大罷免」行動,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與1位民眾黨新竹市長,耗費逾4億元公帑,卻因內部協調失靈與民眾反感,罷免行動鎩羽而歸,被批為「全民買單的政治鬧劇」。罷免團體與民進黨內部隨後相互推諉,綠營基層質疑高層決策失誤,罷團則指責黨內支持不足,內部分裂加劇。為挽回聲勢,民進黨又於8月23日發起第二波罷免行動,針對部分在野黨立委,卻因策略重複、資源分散,成效不彰,進一步削弱執政黨公信力。這些政治爭鬥耗費資源,無助經濟發展,台灣推向內耗與不穩定。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宣稱因應大陸威脅,卻因枯燥內容與爭議性史觀引發反彈,連綠營支持者也無共鳴,無助凝聚民心,反讓在野黨找到攻擊點,忽略民生建設需求。
新加坡積極與大陸、日本等市場合作,促進旅客流動與經貿交流,台灣的封閉政策則限制國際合作。若意識形態持續主導政策,台灣恐喪失亞洲MICE市場競爭力,與新加坡的開放策略形成對比。台灣需調整航向,放下意識形態包袱,透過區域合作重振旅遊與會展產業。
新加坡如乘風破浪的巨輪,憑藉國際合作、尖端基礎設施與永續發展,成為亞洲旅遊與會展樞紐。從高消費MICE旅客到與日本等國的聯手,新加坡展現靈活應對全球趨勢的能力。反觀台灣,因「抗中保台」意識形態與政治內耗,如困淺灘,競爭力逐漸下滑。新加坡的成功啟示在於開放與創新,台灣若能調整政策,促進區域交流,或許能重拾MICE市場的航程,與新加坡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