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近日取得多份美國政府與多國早期貿易談判文件,揭露川普政府曾將關稅工具,用於推動前所未見的國安及軍購議題,遠超出傳統貿易逆差和關稅重點。
根據取得的文件資料顯示,美國官員計劃施壓多個鄰近中國的國家強化防務合作,包括要求台灣增加軍購、敦促南韓提高國防預算至占GDP 3.8%,並涉及推動美軍基地部署和為特定美企爭取政策優惠。這種跨界策略反映川普政府以關稅作為多功能外交工具的趨勢。
川普關稅政策的多重目標
《華盛頓郵報》指出,在文件中一份長達8頁的「補充談判目標」清單載明,潛在協議涵蓋「傳統上不會出現在貿易協議中的」軍事基地與國防部署議題。美方曾評估藉由談判施壓台灣增加向美採購軍備,加強台灣防衛能力以牽制中國大陸。南韓部分,美國則希望其國防支出從2024年占GDP的2.6%提升至3.8%,並要求首爾就美軍駐韓部隊部署靈活調整發表政治聲明,以加強對中國的遏制效果,同時持續對抗北韓威脅。
此外,美官員還在談判中尋求促使其他國家向美國能源巨頭雪佛龍(Chevron)及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衛星通訊計畫星鏈,提供市場准入及政策優惠,反映出經濟利益與國防策略的綁定。
不同尋常的談判內容引發關注
曾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服務逾25年的亞洲政策專家柯特勒(Wendy Cutler)指出,「這是我首次見到貿易協議中,出現如此軍事化的要求,談判桌上一般不會觸及這些內容。」此舉突破過去貿易談判純粹聚焦經濟議題的慣例,顯示川普政府將關稅作為戰略籌碼,進一步推動地緣政治目標。
《華盛頓郵報》同時披露,川普政府曾考慮以近50%高關稅威脅柬埔寨,施壓其允許美軍定期進出具有戰略意義的雲壤(Ream)海軍基地,並限制中國軍事部署。類似地,美國也在施壓以色列移除中國企業對海法港(Haifa)的持有權,該港是大陸國營上海國際港務集團2015年取得25年營運權的設施。
經濟與軍事相互交織的外交風格
川普政府的談判文件同時顯示,貿易談判成為推動軍事部署、提升國防支出以及為美企創造優勢的多重工具。《華郵》指出,川普曾在公開場合以關稅要脅印度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試圖迫使其支持美國外交政策,突顯其將經濟手段與外交國安目標混合的策略。
此外,文件還提及美國要求東非國家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拒絕中國設立軍事基地、敦促模里西斯(Mauritius)移除中國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設備,並要求阿根廷與美方合作管控中國在當地的太空設施,以確保其純粹民用。
對於相關報導,《華郵》引述台灣外交部指出,未接獲任何以關稅談判綁定軍購的正式要求,台美軍售合作一直依據國防需求及既有溝通機制推進。國防部則強調,軍購評估嚴謹,會考量威脅情勢、作戰需求與預算,不會受非軍事因素影響。
台灣安全政策專家指出,川普政府靈活運用經濟與軍事雙重籌碼施壓,對小型盟友而言即使未直接落實於協議,也帶來不小壓力和外交挑戰。這反映美國對台政策的複雜性,以及在中美競爭架構中台灣所面臨的多重風險。
相關機構不證實 跨領域施壓或成常態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這些軍事與國安條款,是否被正式納入任何貿易協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未對文件內容發表評論。部分專家擔憂,此類跨領域施壓若成常態,將衝擊多邊貿易秩序與國際信任,可能使全球經濟與安全環境更趨緊張。
華盛頓郵報認為,川普時代的這種「一攬子」談判策略,既反映出美國企圖維護全球戰略優勢,也顯示經濟與軍事議題日益難以分割,將對未來美國外交政策與全球關係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