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快速轉變,美國這個曾經無人能及的超級大國正經歷深刻艱難的轉型。北美和平與外交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Peace & Diplomacy)研究員卡洛斯.羅亞(Carlos Roa)撰文指出,美國過去建立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基礎上的「羅馬式帝國」已走向崩潰,川普政府正嘗試塑造一種強調區域防禦、韌性與戰略收縮的「拜占庭式帝國」(Byzantine-style empire)形態。這場轉型雖伴隨陣痛,但卻是美國維持其全球霸權的必由之路。
美經濟逆差與霸權挑戰:如同羅馬帝國衰落
根據美國官方數據,2025年1至5月,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已接近6474億美元,5月較4月單月603億美元逆差大幅擴大近18.7%。此經濟數據是全球化新自由主義體系下,美國過度依賴外部供應鏈與赤字消費的縮影。
羅亞以歷史隱喻指出,這種狀況猶如「羅馬式帝國」的脆弱基石:一個龐大卻無法持續的經濟與軍事體系,依靠無節制的貿易赤字和全球資本流動支撐其霸權,但卻不斷積累內在的矛盾與危機。
羅亞指出,這種經濟陣痛反映的是一個「舊帝國」的崩潰與「新帝國」的萌芽。舊有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如同一座雄偉但日益脆弱的羅馬帝國,依靠無節制的貿易赤字和全球資本流動維繫霸權,如今正走向崩解。相較之下,川普試圖帶領美國走向拜占庭式帝國模式,一個更注重地區防禦與戰略選擇的帝國形態。
羅亞在文章中說,歷史上,羅馬帝國因領土龐大無法長期維持,最終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雖然領土縮小,但更集中且更具防禦力。羅亞將此比喻用於當代美國,指出美國正從一個追求全球自由貿易和無邊疆控制的羅馬式帝國,轉型為更注重區域利益和戰略防禦的拜占庭式帝國。
美元霸權的過去與現實困境
羅亞回顧美元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儲備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及1971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終止美元兌黃金兌換的重大變革,形容這是一場「貨幣煉金術」。這一體系讓美國能無限借貸、輸出赤字,依靠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獲取免費午餐。
但羅亞認為,這種「美元帝國」模式已到極限。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下降、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印度等正積極推動去美元化,發展替代貨幣體系和支付機制。俄羅斯在面對西方金融制裁時的反擊成功,也激勵了更多國家尋求經濟自主。
這正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取代西羅馬帝國,縮小疆域但加強防禦的歷史轉折。美國過去追求的無邊界全球自由貿易與霸權控制已不合時宜,川普政府則致力於轉型,塑造更聚焦區域戰略、防禦性更強的「拜占庭式帝國」。而川普的拜占庭式戰略具體展現在三大轉型方向:
首先是經濟民族主義與地緣經濟防線。透過提高關稅、反壟斷措施與產業政策,美國積極打造經濟壁壘以保護本土產業,特別是針對中國的科技和製造業競爭。這種策略旨在重構供應鏈韌性,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強化美國產業的自主性和戰略安全。
其次,建立防禦性經濟盟友圈。川普強調只在盟友內部維持相對自由的貿易和合作,排斥競爭對手,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防禦性同盟網絡。這一策略反映在美國與歐洲、亞洲盟友間的貿易談判與安全合作,強化美國在印太和大西洋兩岸的影響力。
其三,放棄全球全面控制,聚焦戰略走廊。美國不再追求全球霸權的無限延伸,而是聚焦關鍵戰略區域,如印度太平洋、北約範圍內的東歐與中東地帶,進行選擇性軍事和經濟介入,力求以有限資源換取最大戰略利益。
這一轉型對應了歷史上的拜占庭帝國,以防禦為中心,保護核心利益,放棄難以維繫的廣大疆域。羅亞指出,這是美國維持霸權的戰略必要,但也伴隨巨大內部與外部壓力。
內憂:美國三權下「否決政治」與利益集團阻撓
美國政治體系因三權分立帶來的「否決政治」(Vetocracy)現象,使得重大改革往往難以推行。川普關稅政策的實施曾引發金融市場震盪與政治分歧,反映出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華爾街金融巨頭、跨國企業、國防承包商與官僚體系深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利益滋養,對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與關稅政策持抵制態度。
這種內部矛盾導致美國國內政治持續分裂,改革動能受阻,使美國在全球戰略調整時舉步維艱。美國的政治決策往往需妥協,形成「拉鋸戰」式的緩慢轉型,難以快速適應新時代挑戰。
外憂:盟友裂痕與全球經濟重組的壓力
川普推動盟友放棄俄羅斯能源進口,引發歐洲能源價格飆升與工業競爭力削弱,暴露所謂「戰略團結」的脆弱。歐洲產業轉移海外,能源依賴與成本問題日益突出,令歐洲盟友對美國的指令態度趨於冷淡。
同時,全球經濟格局正進行深刻重組。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時的金融對抗,以及新興市場國家推動貨幣多元化,均挑戰美國傳統美元霸權體系。這使美國必須重新思考與盟友間的關係,調整策略,以保持在多極世界中的影響力。
美國過去40年的資本主義模式過度依賴金融泡沫,實體製造業與產業基礎被削弱,社福體系面臨出生率下降、勞動力萎縮與國債高漲的多重壓力。川普政府推動的混合經濟模式,意圖結合國家指導與市場活力,重振產業競爭力,維護國家戰略韌性。
然而,這一轉型充滿挑戰。國內既得利益集團利用政治遊說阻礙改革,政策制定受制於政治博弈與行政效率瓶頸。美國的福利國家模式亦需調整以應對人口與經濟結構變化。
拜占庭戰略成效與對華競爭未來
川普提出的拜占庭式防禦帝國雖代表美國戰略調整的方向,但這種模式少了羅馬式的全球傳教熱情,多了計算與防守,對內外挑戰依然嚴峻。
面對中國持續崛起,拜占庭模式是否能幫助美國「打贏」這場長期競爭,尚存疑問。拜占庭式的防禦與韌性強調有限資源的有效利用,但長期競爭需要更強的決策效率與創新能力。美國內部政治分裂、經濟結構問題及盟友關係緊張,都可能削弱其對抗中國的實力。
此外,中國推動的技術創新與國際經濟整合,不斷拓展其全球影響力。美國必須在強化自身產業基礎、重塑有效盟友圈、推動科技領先與金融創新等方面加大投入,才可能在多極世界中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