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主流媒體集體「疑賴」 東大教授林泉忠示警「化解信任赤字」

總統賴清德(右)今年520就職周年前,接受「NTV日本電視台」《NEWS ZERO》節目主持人櫻井翔(左2)及「讀賣電視台」上海支局長渡邊容代(左1)專訪,但沒想到大罷免後包括讀賣在內都發表社論不認同賴政府作為。圖/取自總統府
總統賴清德(右)今年520就職周年前,接受「NTV日本電視台」《NEWS ZERO》節目主持人櫻井翔(左2)及「讀賣電視台」上海支局長渡邊容代(左1)專訪,但沒想到大罷免後包括讀賣在內都發表社論不認同賴政府作為。圖/取自總統府

726大罷免餘波未平,日本多家主流媒體對賴政府的批判接連爆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林泉忠在《明報》撰文指出,自8月1日《讀賣新聞》率先發表社論直指罷免行動問題以來,4日《產經新聞》跟進尖銳評論,且早在7月30日《朝日》已發表社論。從保守派到自由派媒體出現罕見一致批判,反映日本社會對台灣政局穩定與兩岸政策可預測性的關注;林泉忠警告,賴政府接下來的溝通與執政風格,將決定日本在中期願給多少實質政治支持與公開表態。

日媒輪番開炮:從標題到論調的轉向

林泉忠在文中列舉主要社論與評論要點,並逐一分析其戰略含義。《讀賣》以「台灣舉行罷免投票,排除在野黨的意圖被否決」為題,直指此次大罷免具有排除在野勢力傾向,呼籲賴政府透過對話彌合社會裂痕,不是挑起朝野對立,結語點出「賴清德政府責任重大」。林泉忠認為,這種直白而強硬的社論在日本主流媒體中並不常見,值得深究其背景與意味。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林泉忠來台時,與民進黨中央黨部大門合影。圖/取自林泉忠臉書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林泉忠來台時,與民進黨中央黨部大門合影。圖/取自林泉忠臉書

四天後,《產經》重要專欄由前台北支局長撰稿,提出更具攻擊性的比擬,質疑「賴總統會是第二個陳水扁嗎?」並具體點名賴在投票前所提「十講」中第二講所稱的「雜質說」,指其言論與政治操作可能重演早年兩岸與國內對立的危險情形。而《朝日》是早在7月30日即以「台灣的政治對立——解職請求毫無道理」論調批評,顯示日媒光譜從右到左已出現同步質疑。

為何日本輿論如此警覺?安全與穩定的戰略憂慮

林泉忠指出,這波批評並非單純的意識形態攻防,而是基於日本對「台灣政局是否穩定」與「兩岸政策是否具可預測性」的戰略性關切。日本在亞太的國家利益、特別是供應鏈(如半導體)與區域安全,深受台灣政治狀態影響。因此,當台灣出現高度政治對立、或外界將其解讀為「排除在野」或「單邊化」的政治動作時,日本輿論、政策圈與智庫便會提高疑慮。

林泉忠在《明報》撰寫幾乎佔掉半個版面的長文說,這類評論短期內會提升國際輿論對賴政權的壓力,增加其在國內選情中的風險,但不會立刻斷裂日本與台灣間正進行的低可見度安全對話或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合作。「真正決定性的,是賴政權是否能以更包容且透明的溝通,迅速加速國內和解並對外展現穩健外交,從而回應所謂的『信任赤字』,這將左右日本在中期願意給予多少實際政治支持與公開表態。」

賴何以失去日本輿論信任?風格、言論與歷史脈絡

林泉忠回溯指出,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感並非始自726大罷免。自賴清德2024年1月勝選並於520就職以來,其政治風格與言辭常被拿來與前任總統蔡英文的「謹言慎行、穩健」相比較:賴清德的就職演說被形容具「火藥味」,而在今年3月他親自提出「五大國安威脅、17項因應策略」,也強化外界對其「挑釁意味」的印象。在這樣的脈絡下,罷免案失敗被日媒視為賴政府在執政節奏與論述上的失誤,並成為被攻擊的切入點。

此外,林泉忠提醒,日本主要報章如《讀賣》《產經》,過去曾對民進黨或台灣政壇給予建設性報導或專訪(如賴2023年10月宣布參選時接受過NHK、《讀賣》專訪),因此此次兩報齊轉向批評,顯示不是零星偏見,而是輿論形象的結構性轉變。

短期示警、中期觀察、長期取決於回應

林泉忠在文中談到日媒轉變對賴政府影響時說,短期內,日媒批評將塑造「賴政府是否穩健」的公共印象,影響部分政界人士在公開挺台時的態度與頻率;但實務面的經濟合作、供應鏈協作與低能見度的安全對話多半會延續,因為日本的基礎戰略利益仍舊存在。

談到中期影響,林泉忠認為取決於賴政府是否能適時調整溝通策略,並以具體、互惠的政策行動回應日本的關切——若能,日方在國會及政黨層面的支持可望回穩;若無,則部分較保守或務實的日本決策者可能在政治聲援上採取更審慎、低曝光的技術性合作取向。

政策建議:如何化解「信任赤字」?

林泉忠在文章結尾提出四大建議,作為賴政府回應日本疑慮的路徑:

首先,溝通調整(含語調與程序)。林泉忠說,賴政府應以更包容、透明且程序性強的語言解釋政策,避免挑釁與排他性比喻;主動安排日文媒體專訪與政策說明,直接說明政策動機、制衡機制與程序正當性,減少誤讀與不必要的類比恐慌。

其次,加速國內和緩(政治修補)。林泉忠說,推動可視的對內和解機制與程序性改革,展示政府願以對話彌合朝野裂痕,而非以政治動員為首選策略。

其三,務實互惠的對日成果。林泉忠認為在供應鏈安全、投資保護、人才交流等低政治化但可見的領域,賴政府可交出互惠成果,讓日本政策圈看到雙邊互利的具體事實,而非單向政治操作。

最後,外交風格的穩健展現。林泉忠建議賴政府在國際場合保持可預測、制度性的外交作法,避免高風險公開言辭或行動,以利盟友重新評估公開聲援的尺度。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