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對台灣課徵關稅的政策一揭曉,猶如當頭棒喝。原本政府向民眾吹噓的「暫時性20%對等關稅」,實際竟是將原稅率整段加碼,形成「20+N」的殘酷模式。這不只是一次談判的失敗,而是賴清德執政下對處理國際經貿無能的活生生證明。出口產業競爭力瞬間崩盤,政府刻意隱瞞真相,談判無功而返,民怨如火山爆發,經濟前景一片黯淡。
這場關稅風暴源自川普於8月7日簽署生效的行政命令。台灣產品原有的最惠國待遇(MFN)稅率,如今硬生生疊上20%。工具機原稅率4.7%,瞬間飆到24.7%,比鄰國高出一大截。這不只是數字問題,而是一次國家經濟戰的全面潰敗,執政團隊必須為這場災難負完全責任。
這次的關稅並非簡單的「20%」,而是把原有的MFN稅率整段加上去,變成「20+N」。各國雖普遍適用這個模式,但台灣卻連最基本的豁免都爭取不到,顯示談判能力低到極點。自美國4月2日公布政策起,台灣早已陷入疊加陷阱,但經貿談判辦公室硬是拖到8月才承認,這種延宕與隱瞞,就是對全民的赤裸背叛。
工具機原稅率4%至4.7%,疊加後達24%至24.7%;塑膠產品原本5%,如今高達25%。零稅率產品也被硬加20%,高稅率產品更是雪上加霜。許多業者在第一時間被蒙在鼓裡,誤以為20%就是上限,如今才發現自己被賴政府當作了談判失敗的墊背犧牲品。
反觀其他國家:瑞士39%、印度25%、越南20%、菲律賓19%、韓國15%。雖然台灣的數字不是最高,但對出口依存度極高的經濟來說,殺傷力卻是最致命的。這場談判失敗,是透明度與專業能力的雙重崩盤。
工具機產業首當其衝。原稅率4.7%疊加到24.7%,等於直接宣判4.2萬名員工的飯碗不保,產值瞬間蒸發超過1.6%。若轉戰東南亞市場,卻可能遭中國大陸低價夾擊,形成「不接單等死、接了找死」的死胡同。
韓國與台灣的工具機產品幾乎同質,卻因稅率差近10個百分點,市場立刻倒向韓貨。日本工具機原本比台灣貴20%至30%,如今因稅率僅15%,價差縮小到10%至20%,反而取得壓倒性優勢。放棄美國市場也就罷了,轉向東南亞依然被日、韓、大陸三面夾殺,這種戰略大失敗,賴政府卻連檢討的勇氣都沒有。
塑膠等傳產同樣重傷。工具機加稅與台幣升值9%的雙重打擊,使競爭力瞬間蒸發三成以上,還有可能面臨反傾銷稅的二次重擊。成本暴漲、訂單流失,政府卻繼續假裝一切正常,形同對產業下達「慢性死刑」。
與鄰國相比,台灣的劣勢更令人痛心。日本稅率疊加至15%後立刻強硬抗議,美方承認疏失並火速修正,展現真正的外交談判能力。台灣政府卻像啞巴一樣,任由稅率高掛不下,徹底暴露出執政無能與懦弱。
韓國稅率15%,比台灣24.7%低近10個百分點,直接摧毀了台灣在該市場的競爭力。歐盟甚至獲得豁免待遇,而台灣連談判桌上的基本籌碼都沒有。越南與菲律賓雖然稅率接近,但產業結構不同,對它們影響有限;台灣卻因供應鏈位置敏感,被日、韓搶單、大陸低價逼殺。面對這種局面,政府卻選擇沉默裝死,不但沒向美國抗議,還在國內對民眾說「一切正常」。
政府在「20+N」關稅政策上,從一開始就刻意隱瞞真相。政策宣布前,完全未對外說明「疊加 MFN 稅率」的細節;媒體與立法院要求公開談判過程時,卻以「涉及國家機密」為擋箭牌,全面拒絕提供任何文件、會議紀錄與溝通信件。這種密室協商的操作,不僅掩蓋了談判中的怯懦與失誤,更讓社會懷疑,談判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政治交換。
對比日本與韓國,談判內容與策略能第一時間透明化,台灣卻選擇閉門造車、拒絕檢驗,凸顯執政當局對輿論監督的恐懼與對民主精神的背叛。輿論因此炸裂,批評聲從產業界延燒至網路社群。有人質問:「到底是怕丟臉,還是怕真相曝光?」PTT、社交平台充斥著「談判無能、黑箱護短、謊話連篇」的怒吼,甚至有人直言,這不是失職,而是蓄意賣掉台灣的經濟未來。
美國或許在壓力下會調整稅率,但對一個談判能力如此低落的政府來說,這幾乎只是空想。台灣必須立刻停止內耗,推出具體的減稅、補助與普發現金政策,並且公開所有談判細節,讓全民監督。
台灣需要的是日本式的強硬與策略,而不是賴政府的沉默與粉飾。內需市場必須被真正激活,出口必須多元化,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必須馬上結束。否則,這不只是一次稅率問題,而是整個經濟體被動等死的開始。
美國「20+N」關稅如同一枚精準引爆的震撼彈,徹底撕開台灣經貿談判的失敗與長期對單一市場依賴的脆弱。產業被日韓夾擊、大陸低價圍剿,競爭力瞬間蒸發三成以上,失業與產值損失恐直線飆升。更雪上加霜的是,南部水災肆虐、經濟與民生重創,大罷免衝擊社會撕裂,內外危機交織成死結。這些災難並非全由外部造成,而是源於政府在關鍵時刻的卸責、黑箱與冷漠,讓台灣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如今,民怨與輿論的壓力已到臨界點,透明化、匯率調整、補助措施等改革必須立刻啟動,並以日本為借鏡,在國際談判中敢於抗議、爭取修正。然而,從目前執政團隊的表現來看,這種改變幾乎看不到跡象。若政府繼續沉溺在謊言與粉飾中,任由產業流血、民心流失,即使外部環境未來有所緩和,台灣也將錯過唯一的轉機。唯有徹底轉型、推動市場多元化,並讓政府與民間攜手,才能在這場存亡之戰中掙脫困局,重振國家尊嚴與經濟生命線。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