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網站日前刊出布魯金斯學會桑頓高級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和美國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白明(Jude Blanchette)的文章,題為〈嚇阻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的正確之道〉(The Right Way to Deter China From Attacking Taiwan)。
作者指出,許多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認為,美國阻止中國大陸對臺灣動武的的最佳方式是採用硬實力阻止大陸採取軍事行動。正如美國眾議員邁克‧蓋拉格(Mike Gallagher)所說:「為避免戰爭,我們需要竭盡全力把臺灣武裝到牙齒。」這種威懾理論強調要阻遏中國在台輕啟戰端,就必須確保美國和臺灣擁有足夠的報復能力以阻止北京的進攻並造成對方重大的損失。因此華盛頓必須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並加速臺灣獲得武器和其他軍事援助的速度。
但是作者認為,有效的威懾是一種政治心理行為,絕非僅是簡單的軍事資源的計算與比對。成功的威懾需要結合不同手段,包括外交耐性、巧妙的政治操作、適當的奇招、戰爭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以及明確的政治保證和充分的國際信譽。華盛頓今天需要這種全面的威懾觀。不僅要阻止直接武裝衝突或軍事封鎖,還要確保臺灣的經濟、民主和人民能夠繁榮發展。
成功的威懾不是在臺灣海峽贏得與解放軍的戰爭。相反地,而是避免戰爭,同時允許臺灣在維繫其民主體制的情況下繼續發展。所以成功威懾中國大陸的方法是美國領導人為中國大陸和臺灣找出出和平解決分歧的道路。這就需要與中國最高領導人持續的接觸,以澄清華盛頓的意圖並解釋其利益和關切。同樣地,華盛頓必須要求北京方面提供同等的清晰度。美國官員還必須與臺灣領導人保持定期溝通,既要向他們保證與中國高層交流的性質,也要努力抑制臺北方面任何不必要的挑釁行為。
硬實力是美國維護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努力的關鍵要素。它是方程式中應有的一個變數,但並非解決方案。為了保護其利益,美國領導人必須更加熟練地結合加強軍事能力的努力與其戰略目標的清晰性、聯盟的力量、與臺灣的緊密協調,以及對北京決策者心理的更敏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