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坦克數量比德國還多的法國,開戰6週就投降;1941年6月,德蘇戰爭爆發的第一年,有超過350萬蘇軍投降;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日軍橫掃亞洲太平洋。此時,自1937年就領導中國全面抗戰的蔣中正,已經獨自打了4年的衛國戰爭。德國法學博士黃瑞明指出,蔣中正當然會知道這些令人氣餒的消息,但他不為所動,還是堅持帶領國家奮戰,直到最後勝利。
黃瑞明點出,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提供日本所需的八成石油,讓日本的戰爭機器持續運轉,在中國戰場上殺中國人,助紂為虐;珍珠港事變後,中國軍隊牽制了六成以上的日軍,若沒有蔣中正領導的中國抗戰,這些日軍直接投入太平洋戰爭,美國極有可能在開戰第一年就被趕回本土,讓日本控制整個亞洲及太平洋,今天的美國最多就是世界第二強。
黃瑞明指出,珍珠港事變爆發時,美國陸軍只有20萬人左右,武器也多陳舊,在隨後的中途島戰役中,美軍發射的魚雷有不少擊中日艦後卻不爆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中國拖住日軍,為美國爭取到時間,世界歷史可能就此改觀。
黃瑞明指出,二戰後,英美史學界受到費正清等左派學者的影響,刻意抬高毛澤東的地位,貶抑蔣中正,長期忽視蔣中正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性貢獻,然而,這一趨勢已經改變。
哈佛大學歷史學家、美國資深外交家陶涵(Jay Taylor)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於2009年出版,代表西方學界對蔣中正領導中國抗戰的重新評價;陶涵指出,20世紀世界史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國的統一、現代化和成為世界強國,蔣介石作為一位權威主義者、現代主義者和新儒家,為中國統一、抗日戰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
黃瑞明指出,蔣中正對抗戰、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也在大陸得到認同,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大陸史學家楊天石,他透過解讀蔣中正的日記,還原了蔣中正在中國現代化、中國抗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扭轉大陸民眾過去對於蔣中正的誤解。
英國首相丘吉爾帶領英國人對抗納粹,使英國免於亡國,英國人尊稱他為SAVIOR OF BRITAIN;而蔣中正帶領中國人打敗日本侵略者,使中國免於亡國,黃瑞明說,尊稱蔣中正為「民族救星」,一點也不為過。
最近台灣內政部要求各地中正路要改名,黃瑞明指出,二戰帶領法國流亡人士與納粹作戰,最終光復法國的戴高樂,據統計,在法國全境,光是以「戴高樂」為名的街道、紀念物,就超過5千處,為何台灣就不能從世界的角度去看待蔣中正對世界、對中國、對台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