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川普復興美國 台灣成為絆腳石?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美國總統川普的全球關稅基本底定。這場關稅大戰除中國大陸還能反擊,迫使川普談判停火外,其他各國都只能默默接受,包括經貿大國的歐盟與日本。各國甚至發言都小心謹慎,以免觸怒川普而調升關稅稅率。

從美國人民的觀點,川普能迫使各國開放市場,並大舉投資美國,而美國還能徵收各國的進口關稅,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美國人崇拜英雄,我們觀察到川普在美國國內的威望已經升高。之前不斷的示威遊行在6月14日「無王抗議」(No Kings Protests)後基本停息,與川普決裂的馬斯克原本要成立挑戰川普的「美國黨」,也沒了下文。

即便金融市場,也表現出對川普關稅政策的肯定。相較5月的弱勢,美元已經轉強,美國股市也擺脫4月的恐慌再創新高。雖然經濟學家質疑川普關稅將造成通貨膨脹,但美國7月物價依舊平穩,第二季GDP甚至還超出預期,成長3%。

從這些面向看,川普贏了關稅戰。他重新制定了對美國有利的全球貿易規則,不僅有效統治美國,還統治全世界。川普揮舞關稅大刀,正如金庸小說中的形容: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無論喜不喜歡,都要理解這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

關稅與經濟是低階政治,和高階政治的軍事與外交不同。但低階政治受高階政治指導,卻也影響高階政治的決策。本文從這角度剖析川普的關稅戰,釐清川普意圖並分析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川普決策常被認為具「不可預測性」或變來變去,其實川普目標一直沒變,就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只是他用商業思維處理國際政治,刻意包裝的「話術」經常讓他的談判技巧被誤解為意圖,或意圖被誤解為技巧。他關稅戰的操作策略也不是一開始即有明確的路線圖,而是透過試錯過程,尋找更有利的途徑。只要釐清川普的世界觀,他的行為可以預測。

關稅是川普戰略工具箱中最主要的工具,是不是唯一工具還要觀察,但川普的確是試圖透過關稅達到多重目標。川普發動關稅戰的主目標非常宏偉,就是從原本低階政治概念的MAGA,向高階的國際政治擴展。從國際關係理論切入,可稱之為「復興美國」。為何要「復興」?因為美國霸權衰落,已經不再偉大。

川普接手的美國是個「爛攤子」

理論上,美國霸權衰弱的原因,最簡要的解釋就是霸權的宿命。1970年代即提出的「霸權穩定論」早有預言:霸權國透過提供國際公共財,建立對自己有利的規則而從中獲利,並使國際秩序穩定;然而時代變遷,提供國際公共財的成本逐漸超過所獲利益,導致霸權國衰弱,最終喪失霸權。

所以川普才會強調:「世界各國都在占美國的便宜」。這話雖然讓美國盟邦聽了刺耳,多少也算事實。戰爭非常花錢,八十年來美國當世界警察,四處征戰,維持國際秩序,軍費占比經常超過美國GDP的3%。雖然這是為了美國霸權利益,但盟邦也是搭便車的受益者。盟邦只用GDP占比僅1%甚至不到的軍費,即擺脫被外敵入侵的恐懼,能夠將更多資金投入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讓美國人民的福祉反不如盟邦。

依據世界銀行2023年數據,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76.3歲,不僅不如歐盟的81.5歲,甚至連中國大陸的78.2歲都不如。雖然活得久不代表福祉的全部,但如果生命的持續都不如盟邦,其他不用談。美國人民付出的多,活得卻比盟邦人民辛苦。了解這部分,就知道川普為何對盟邦國防支出在GDP的低占比,那麼耿耿於懷。

從實務的角度,川普接手的美國是個「爛攤子」。雖然家大業大,卻入不敷出,必須靠借貸度日。這是典型沒落貴族或殭屍企業的特徵。沒落貴族或殭屍企業最擔心的風險就是借不到錢,美國同樣如此。傳統政客或許感受不到美國龐大國債的壓力,一輩子從商的川普卻很清楚債務利滾利的可怕。當投資者還沉溺在「美國可以印鈔還債,美債不會倒」的迷思時,川普已經預見美債發行量愈來愈大,相對買家不足,如果賣不動,美國很麻煩。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國2025財年預算赤字將達1.9兆美元。換言之,如果川普不採取積極行動,美國聯邦政府必須增發1.9兆美元新債才不會關門。然而美國2024年名目GDP增量只有1.48兆美元;這表示美國去年新增財富,就算全部購買聯邦政府的新增公債都不夠。美債現在是靠國外買家支撐,如果外國人不買了,美債就會崩。美債如果崩,美元就會垮。美元如果垮,美國霸權就結束了。

因此,美債危機的徵候其實很明顯。目前10年期國債美國的殖利率約4.3%,日本約1.5%,中國大陸約1.6%,台灣約1.4%;這表示美國國債必須比一般行情多付將近3%的利息才能吸引亞洲買家。這3%的利差在金融上的解釋就是風險,對沖亞洲投資者購買美債或美元下跌時可能的損失。今年5月美元突然貶值,台幣兌美元暴升超過10%,最合理解釋就是部分台灣買家對美債的信心鬆動,大量賣出美債將錢匯回台灣。

川普要將以前美國付出的「討回來」

因此從川普的觀點,美國的問題就是以前對世界付出太多,導致財政惡化。要重振美國,就要將以前付出的討回來。所以他才對全球徵收關稅以充裕美國國庫。簡單粗暴的估計:2024年美國進口3.3兆美元,以平均20%稅率計算,可增加6600億美元收入。

但如此還不足以重振美國霸權。川普或許沒有讀過「霸權穩定論」,不懂甚麼是國際公共財,但他多年從商的經驗卻很容易體會,美國當世界警察、在全球各地管事、對外提供各種不同名目的援助,雖然有助於美國霸權,卻重傷美國財政。他覺得這些都沒有必要,要各國臣服,只要動用「關稅」就可以了。

因此川普關稅戰除了增加美國財政收入外,另一個功能,就是懲罰不聽話或獎勵願意配合的國家,以維持美國霸權的強勢。

川普不滿巴西政府,就直接徵50%關稅。加拿大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川普就將關稅從25%升到35%。印度堅持買俄羅斯石油,他就將25%關稅拉到50%。甚至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衝突,川普也用關稅威脅。後來泰、柬果真停火,川普就宣稱是自己功勞。他也很夠意思的將泰、柬關稅都降為19%。泰國是和美國談了很久,讓步也很大,不意外。柬埔寨卻是憑空揀來的,因而深表感激,表示要提名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從「霸權穩定論」的角度,川普的關稅戰完全合理。他重新制訂了對美國有利的全球貿易規則:想和美國做生意,就要付費。即便關稅收入還不足以平衡美國財政收支,但對全球投資人來說,川普相對美國歷任總統對國債問題的「擺爛」,是唯一表現出有「還債誠意」的總統。只要美國關稅收入穩定,霸權強勢回歸,外國投資人信心恢復,資金就會回流美國。最近台幣兌美元的貶值,正說明川普關稅戰已經出現效果。

然而從「美中競爭」的角度,川普做法就顯得既不合理且愚昧。美國的競爭策略是聯合盟邦,川普壓迫盟邦,訂定只對美國有利的「不平等協議」,未來如何能聯合盟邦「抗中」?如果現在還認為美、中若因台灣問題打起來,日、韓、澳等國家甚至北約都會派兵聯合美軍作戰;恐怕是幻想。

因為「民主價值觀」已經被「對等關稅」取代。就如同維持秩序的警長變成強徵過路費的地主,徵召副警長的號召力就自然喪失。從現實主義觀點,美中爭霸,這些國家沒理由犧牲自己軍人生命幫美國維持霸權。況且美軍打不贏,拍拍屁股就回到夏威夷,日、韓卻仍要面對中國這強大鄰居。我們看到美國國務卿兼國安顧問盧比歐,雖然很努力地企圖維持美國領導的印太架構,但之前熱門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已經極少被提及。

川普「復興美國」的努力必然傷害「聯合抗中」的布局。反之,若要「聯合抗中」,同樣會破壞「復興美國」的效果。因為要聯合盟邦就要讓利給盟邦,不能公平的對全球課徵普遍性關稅。川普的「復興美國」和「聯合抗中」不能相容。

太平洋「軍事天平」正向中國傾斜

如果不能聯合盟邦,那麼繼續強硬抗中就顯得不明智。為什麼?因為競爭的最高形式就是戰爭;如果強硬抗中讓「美中競爭」的緊張形勢螺旋升高,距離「美中戰爭」就不遠。問題是,美中戰爭如果發生,美國能打贏嗎?

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追上並超越美國的可能性愈來愈大。如果美軍不能聯合日、韓、澳和北約盟軍,或者先讓盟邦打代理人戰爭消耗中國實力,僅由美軍硬槓解放軍,戰局並不樂觀。因為美國製造業的現況無法和中國打長期戰爭。

長期戰爭就是消耗戰,誰的製造能力強,誰就是最後贏家。美、中隔個太平洋,戰爭爆發當然是打海戰。1942到1945年,美國就與日本打過海戰為主的「太平洋戰爭」。3年戰爭期間,美國共建造了11艘航空母艦、200艘以上的驅逐艦和其他戰艦。被日軍擊沉一艘,很快能再造兩艘、三艘。不談戰略、戰術或軍事科技,僅憑這造船能力就能確保美國不會輸。現在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00倍,美國這仗怎麼打?

即便打短期戰爭,美國贏的機率也不高。以目前中國軍事科技發展的速度,或許不必等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第一流軍隊,僅2035年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解放軍戰力就將威脅美軍。雖然美國的軍事科技仍然先進,軍事資產依舊龐大,但製造業衰弱拖延了武器系統的更新。美軍老化情況很嚴重。3、40年前打造的戰艦能否應付已經迭代的電子戰,以及高強度戰爭的負荷,很有爭議。

美國戰略社群很清楚,如果美國製造業持續衰弱,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嚇阻力很快就會喪失。而當太平洋的軍事天平向中國傾斜時,美、中是否發生戰爭,就不是看美國,而是看中國的態度了。

應對與中國的戰爭風險,川普比前總統拜登積極。拜登政府只會強調「建立護欄以確保美中競爭不致引發衝突」,川普雖未明講,卻是實實在在的準備萬一發生戰爭該怎麼辦。他徵收鋼、鋁25%關稅後發現不夠又再加到50%,就是因為鋼、鋁是製造軍武的原料,美國要確保自行生產的能力,不能依賴進口。因為戰爭若爆發,航運可能中斷。

這是川普關稅戰的第三個功能。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國家安全」條款,對特定產品徵收高關稅的邏輯。台灣半導體若不到美國設廠將被徵收100%的關稅同樣是基於這邏輯。川普不會容許晶片製造後還要送回台灣封裝,讓軍工企業在戰時承擔供應鏈斷鏈的風險。

川普將尋求與中國「共治」世界

川普對全球課徵關稅,就不能再聯合盟邦「抗中」,但要獨自「抗中」卻力有不逮。製造業回歸短期看不到成效,而軍事天平卻在向中國傾斜。這些限制使得川普必須修正競爭策略,避免「美中戰爭」意外發生。比較合理的選擇,就是與中國合作,尋求兩強共處的途徑。從霸權理論的觀點,就是與中國分享權力,共治世界。事實上,這或許不是選擇的問題,關稅戰顯示中國的「國家權力」已今非昔比,美國想獨享權力並不容易。

權力是影響對手意志的能力。這次關稅大戰,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反擊的國家。從權力的角度,川普能迫使各國屈服,無條件接受川普訂下的關稅稅率,證明美國權力比各國大;但川普不能讓中國屈服,即說明美國的權力並不高於中國。現在如果要做全球「國家權力」排名,美、中將並列第一,歐盟、英、日等國都要排到後面。

最具指標意義的是泰國與柬埔寨停火協議的簽署儀式。美、中代表是以對等地位同時列席。雖然川普宣稱停火是他的功勞,但各方都能感受到美、中在停火協議上的對等角色。

正如金庸小說「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之後的那句「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稀土提煉技術與整體製造實力就是中國的「倚天劍」。有了這把倚天劍,中國就能夠抗衡川普的關稅大刀,與美國平起平坐。因而7月下旬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問中國,仍試圖擺出「教師爺」的姿態,中國就冷淡嗆回。

川普想與中國合作的另一個原因,是川普「復興美國」需要時間,必須確保這段時間的和平。不只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和平,還包括世界的和平。

美國問題的關鍵是財政收支不平衡。講白話就是「錢不夠」。川普非常務實,他以商業觀點看美國,理解只要財政收支不平衡,國債信心危機就會繼續存在。如此所有美國霸權的安排,就將如同沙灘上建造的城堡,只要投資人信心瓦解就全毀。因此他想盡辦法賺錢。川普要求輝達與超微,把在中國銷售晶片的15%營收上繳給聯邦政府,以換取出口許可;並不令人意外。

同時川普也想盡辦法省錢。他理解消耗美國財力的最大支出就是戰爭。只要對外戰爭,軍費就如流水般消耗。川普認為,現在美國財政無法承擔龐大的戰費支出,戰爭必須避免。這是他世界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他第一任期,幾乎是以讓步姿態結束阿富汗戰爭。現在他也以相同姿態,試圖結束烏克蘭戰爭。川普不想繼續在烏克蘭花錢。他也要避免其他地方的戰火,以免把美國拖下水,讓美國花錢。

所以川普才會強調「世界和平」。川普是和平主義者,但他的和平主義是功能性的;避免美國被牽拖進戰火,而不是人道主義的。川普並不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這是川普那麼積極介入6月中旬「以伊戰爭」的原因。他阻止不了以色列發動戰爭,但可以讓戰爭明快結束。他用鑽地彈轟炸伊朗核設施,消除以色列的顧慮;之後放手讓伊朗報復,以平息伊朗怒火。依據美國《星條旗報》的報導,美軍使用了大約 30枚愛國者飛彈防禦伊朗對卡達烏代德(Al Udeid Air Base)美國空軍基地的攻擊。而有媒體透過衛星照片比對,美軍至少有一個雷達站被摧毀。川普沒有報復,戰火因此平息。「以伊戰爭」表面上看是三方火力互轟,檯面下必然有許多川普親自參與的談判。

這顯示川普維持和平的風格:透過談判,而不是美國傳統的軍事嚇阻。川普不喜歡嚇阻,因為嚇阻失敗就是戰爭。而要維持全球和平,需要中國合作。這可能是川普第一任期敗選後沉潛時深思熟慮的結論。去年12月,他當選總統後的首次記者會上就表示:美、中兩國可以一起解決全世界所有問題。

如果這判斷正確,未來川普將會推動美軍從全球撤軍,以節約國防經費的經常性支出。但他會將資源繼續投入軍事科技的研發。維持美軍的先進性才是川普「美中競爭」策略的主軸。他親自宣布波音F- 47贏得NGAD計畫,成為美國第六代戰機,就顯示他的偏好。軍武支出不能少,但可以減少海外駐軍。

川普也會尋求和中國簽個「大協議」,當然這並不容易。因為美國政壇仍有「抗中」氛圍,美、中間缺乏互信,中國現在也還不想和美國劃分勢力範圍。然而川普關稅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本身就充滿挑戰,川普仍努力嘗試。即便將「抗中」轉為「合中」很困難,也不會阻止他的意志。

美國製造業衰弱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業太發達,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吸取工業體系的養分,包括資金與人才。川普關稅戰表面上應對各國,實際上是針對將產業鏈遷出美國,以賺取更多利潤推升股價的美國企業。關稅是對症下藥,但藥性太猛,副作用很大,結果不如預期的可能性偏高。川普其實是在冒險。但他如果成功,他的歷史地位將不會像現在那麼難堪與負面。川普想要的,並不只是諾貝爾和平獎,還包括他的頭像能雕刻在拉什莫爾山。

對世界各國來說,這是國際戰略形勢本質的轉變,以往「美國領導,聯合抗中」的格局不再存在。各國須拋棄舊思維,重新檢視自己的戰略地位,否則很容易誤判。

台灣的角色

印度就是戰略誤判的典型。之前美國容忍印度遊走美、俄之間,是因為需要印度在南亞牽制中國。因此印度在川普要求「不能買俄羅斯石油」時強硬以對。結果就是50%的關稅。這表示川普並不在意印度的「抗中」角色。這對印度很傷,高關稅將讓企業撤出印度製造,例如蘋果的iphone手機。

台灣同樣嚴重誤判。賴清德總統出訪過境美國被拒絕,台灣關稅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再加20%,高於日、韓甚多;都顯示川普對台灣並不友善,甚至反感。

台灣和印度一樣,都誤判自己在川普世界觀中的角色,仍認為台灣是美國防衛第一島鏈的基石,是美國戰略上拘束中國勢力擴張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川普的看法並非如此。

川普很清楚,台海只要發生戰爭,即便美軍不介入,還是要投入資源支持台灣防衛。他厭惡烏克蘭戰爭消耗美國資源,就不願台海也可能發生戰爭。在川普的世界觀中,台灣積極備戰與挑釁中國可能引發台海衝突。因此,川普不只是不在意台灣的「抗中」角色,還擔心台灣成為他「復興美國」的絆腳石。台灣要理解,川普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要的是談判,不是嚇阻。否則台美關係將會持續惡化。

川普這一任和第一任不同。第一任他以政治素人入主白宮,許多想法或主張是他「一個人的武林」。但這一任他有許多來自企業與學界的智囊幫他策畫,也有很多政治盟友。他調整「抗中」策略,尋求和中國談判,也逐漸被美國政壇接受。這次川普拒絕賴清德總統出訪過境美國,一向「友台」的共和黨議員居然沒有異聲,就表示風向已經在轉變。

觀察美國內部,川普的影響力正在擴大。他的思想與主張已滲進「新保守主義」的論述中,甚至成為主流。雖然法律上川普不能連任,但他MAGA的影響或許不只這一任。換言之,上一次川普下台,拜登上台後宣布:「美國回來了!」的狀況,4年後將不會發生。川普顛覆後的世界將無法重置。無論喜不喜歡,都要理解這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