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落幕美AIT秒出手 旅美教授揭牌:美國只在乎一件事

美國AIT臉書25日發出貼文表示,本月20日與我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但臉書相隔半小時又貼出與藍委會面,據知藍委會面是在25日下午,也就是823之後,且會晤時間長達100分鐘。圖/取自美國AIT臉書
美國AIT臉書25日發出貼文表示,本月20日與我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但臉書相隔半小時又貼出與藍委會面,據知藍委會面是在25日下午,也就是823之後,且會晤時間長達100分鐘。圖/取自美國AIT臉書

台灣「大罷免」行動於 823 投票後正式落幕,7藍委全數過關。這場未能撼動國會結構的罷免戰役,不僅突顯民進黨在「抗中保台」訴求上的局限,也使 2026 年度國防預算議題成為政局焦點。有意思的是,823一落幕,美國在台協會(AIT)便在臉書發文,主動透露處長谷立言與我防長顧立雄及藍委晤面,旅美教授翁履中說,顯然不管藍綠誰執政,美國最在乎的是台灣的國防預算。

726823兩波大罷免,結果以「320」全數過關,顯示民進黨推動的罷免戰略在民意支持度上不獲支持。外界分析指出,選民對民進黨「抗中保台」策略已出現政策疲勞,加上對民生議題的關注優先,成為罷免失敗主因。

外媒視角:國防支出可能受阻

不過罷免剛結束,西媒就指稱台灣提出的國防預算恐受阻。《彭博》指出,罷免案失敗意味在野黨將持續對賴清德施政進行制衡,尤是政府 2026 年度總預算與國防支出。政院提出的新年度國防預算達新台幣 9,495 億元(約 311 億美元),較 2025 年成長 23%,占 GDP3.32%,若順利通過,將超過賴清德先前承諾的目標。

《彭博》稱,然而在野黨掌握立法院多數,加上國民黨與民眾黨可能聯手形成議事阻力,使國防預算審議恐陷入拉鋸。分析人士認為,若無跨黨派共識,增加軍費的政策即便具體提出,也可能拖延或修改,影響美承諾。

AIT快速行動:跨黨派會晤傳遞明確訊號

大罷免揭曉後,美國AIT立即展開行動。AIT 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先與國防部長顧立雄會面,討論美台防衛合作,強調美方將依《台灣關係法》履行承諾。隨後,谷立言又與國民黨立委牛煦庭、林沛祥、羅智強、陳永康及徐巧芯會晤,AIT除公布合影外並公開發文,表達對跨黨派合作維護台灣防衛的肯定,據稱這場會晤時間長達100分鐘。

美國AIT貼出與藍委會面,從左至右分別為牛煦庭、林沛祥、羅智強、陳永康及徐巧芯。圖/取自美國AIT臉書

美國AIT貼出與藍委會面,從左至右分別為牛煦庭、林沛祥、羅智強、陳永康及徐巧芯。圖/取自美國AIT臉書

AIT 臉書說,美國歡迎各方展現對台灣防衛改革與經費投入的堅定承諾,並致力與跨政治光譜領導人互動,以進一步鞏固「堅若磐石」的美台夥伴關係。這種跨黨派策略,明顯是為確保無論誰掌握立法院多數,都必須推動軍費到位。

政壇人士說,AIT 近期動作速度與密度非比尋常,顯示華府已將台灣國防預算納入「結果導向」的外交優先項。美方關注的不在哪個政黨執政,而在「國防預算是否落實、是否能增強台灣自衛能力」。

翁履中:國防 KPI高於政黨立場

旅美學者翁履中在臉書評論說,罷免案結果突顯選民對民生議題關注超過意識形態,卻在國際報導中常被忽略。他分析,AIT 的跨黨派安排明確傳遞訊號:美國不在乎台灣誰執政,只在乎國防預算能否真正提高。

對執政黨而言,壓力在於如何與在野協商,避免預算卡關而影響防務布局及國際信任。對在野黨而言,更陷入兩難──若阻擋國防預算,易被華府視為「唱反調」甚至貼上「親中」標籤;若全面放行,又可能引發支持者批評「對美讓步過頭」。翁履中形容,這種局勢要求在野黨比執政黨更需高超政治智慧。

摒除「疑美論」 國防策略應提戰略藍圖

他說,台灣面臨的深層問題是,如果民眾將增加國防預算視為「被迫買美國軍火」而非自主安全投資,將導致「疑美論」與對政治失望的擴散,進而侵蝕社會凝聚力與民主信任。翁履中強調,真正能獲得民心的國防策略,需要提出清楚的戰略藍圖、有效配置經費、補強國防弱點,而非僅以喊口號比誰愛國。

隨著國會多數在野,行政院提出 9,495 億元國防預算案,將面臨更複雜的談判與拉鋸。華府的壓力明確,台灣國防開支必然增加,但如何讓民眾認知這是自主安全投資,而非單純「交保護費」,將成為台灣政治的另一大挑戰。

翁履中提醒,一旦民眾對政治失去信任,社會共識將難以形成,無論未來面對台美關係或兩岸議題,決策與政策落實都將更加困難。因此,國防預算的問題不僅是軍事策略,更涉及民主社會的整體信任與治理能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