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普丁:蘇聯幫中國抗日 但中國幫蘇聯守住背後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接受新華社書面專訪時,特別以大篇幅敘述,二戰時期蘇聯與中國並肩作戰。圖/取自觀察者網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接受新華社書面專訪時,特別以大篇幅敘述,二戰時期蘇聯與中國並肩作戰。圖/取自觀察者網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大陸九三閱兵前夕接受新華社書面專訪時,特別以大篇幅敘述,二戰時期蘇聯與中國並肩作戰,雙方在抗擊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中建立了深厚情誼。在專訪中,他特別指出,中國長期的抗日鬥爭不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也成為阻止日本在蘇德戰爭關鍵階段進攻蘇聯遠東的重要因素。

即對大陸進行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訪問前夕,這標誌著兩國戰略關係的深化。普丁強調,二戰大戰時期蘇聯與中國並肩作戰,雙方在抗擊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中建立了深厚情誼。他特別指出,中國長期的抗日戰爭不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也成為阻止日本在蘇德戰爭關鍵階段進攻蘇聯遠東的重要因素。
 
普丁回顧說,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蘇聯就向中國提供軍事顧問、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援。1937年至1941年,蘇聯累計向中國提供了上千架飛機、大量火炮和彈藥,並修建運輸走廊保障物資補給。蘇聯飛行員還與中國並肩作戰,彰顯了兩國人民的共同犧牲與戰鬥情誼。

普丁強調,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對蘇聯意義重大。1941年至1942年,蘇聯正陷入與納粹德國的生死搏鬥,中國抗擊日本侵略,有效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迫使日本無力在遠東對蘇聯「背後捅刀」。「這讓紅軍得以集中力量在歐洲戰場擊敗納粹,從而改變了二戰進程。」普丁說。

他指出,正是這種互相支撐的歷史記憶,構成了今天俄中關係的牢固根基。普丁表示,兩國永遠不會忘記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也將繼續共同抵制歪曲歷史、復活軍國主義和美化侵略者的危險企圖。

普丁強調,銘記歷史不僅是對先烈的敬意,更是當今中俄合作的重要精神紐帶。

回望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不僅是抵禦日本侵略的主戰場,同時也在亞太戰局中發揮了牽制戰略作用。歷史檔案顯示,蘇聯在戰爭初期曾透過空軍志願隊、軍事顧問與物資援助,支援中國正面迎擊日本,而中國則以長期戰爭守住東方戰場,間接保障了蘇聯的遠東安全。

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來,日本陸軍大舉南侵,蘇聯憂慮日本趁勢北上威脅西伯利亞。為防止「腹背受敵」,蘇聯決定出手援華,向中國提供飛機、坦克與軍事顧問,甚至派遣志願飛行員參與戰鬥。這些援助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蘇聯的戰略同樣依賴中國的堅守。歷史學者指出,如果中國在1938年淪陷,日本勢必將更多兵力投入北方,直接壓迫蘇聯遠東邊境。正因中國長期牽制百萬日軍於華北、華中戰場,使蘇聯能集中兵力應對歐洲戰場的德國威脅。

抗戰八年,中國軍民付出巨大代價,傷亡逾三千五百萬。與此同時,蘇聯在遠東地區相對穩固,直到1941年德蘇戰爭爆發,仍能將主力調往歐洲前線。歷史學界普遍認為,正是中國的持續抵抗,守住了「蘇聯後門」,讓二戰戰局未因日本北進而改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