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九三軍人節,原是紀念1945年抗戰勝利的光榮時刻。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今日的台灣光復;沒有無數將士的浴血犧牲,中華民族恐怕早已淪為亡國奴。然而,今年正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總統賴清德卻選擇以「二戰終戰八十周年」來取代「抗戰勝利」,這不僅是刻意迴避歷史,更是認同日本戰敗國的「終戰」敘事。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無異於數典忘祖,抹煞抗戰正義。
賴清德在忠烈祠致祭為國家犧牲奉獻的三軍忠魂時,並意有所指地表示,台灣「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而是「緬懷先烈、記取教訓」。然而他所謂的「緬懷」,卻避而不談抗日戰爭,反而把焦點轉移到「反共」與「台灣民主」,將軍人節本應承載的抗戰歷史,消音、淡化,甚至扭曲。這樣的論述,不僅是歷史錯位,更是對台灣尊嚴的傷害。
更矛盾的是,賴清德一方面說「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另一方面卻又強調要「用實力達到真和平」,並以增加軍備預算、韌性作戰、本島防禦作為主要途徑。這豈不是正落入「以槍桿子追求和平」的矛盾?真正的和平來自正義的堅持、歷史的記憶、兩岸的溝通對話,而非軍備競賽。當年中華民族能夠戰勝日本侵略,靠的不是單純武器數量,而是全民族同心同德的決心。賴清德若只談軍備,而不談民族正義與抗戰精神,台灣的和平願景只會愈發空洞。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在九三紀念日舉行閱兵,強調的是「抗戰勝利」與「民族尊嚴」。中華民國政府身為抗戰勝利的重要參與者,本應在這一天更加自信地強調歷史貢獻,展現正當性。可惜,在賴清德的論述中,抗戰的光榮被抹去,台灣光復的歷史被掩蓋,民族尊嚴絕口不提,留下的只是狹隘的「反中、抗共」口號。這不僅讓台灣喪失了國際話語權,兩岸失去了共同的歷史認同,更讓下一代在歷史教育中逐漸失根。
九三軍人節提醒我們:抗戰勝利不只是捍衛國土,更是捍衛民族尊嚴。 賴清德若繼續以日本「終戰」的史觀來定義軍人節,進行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再以軍備來包裝「和平」,那麼台灣不僅失去歷史的高度,也將失去未來的道路。真正的危險,不在對岸的閱兵或強大軍力,而在於我們領導人自我矮化、喪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