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怡/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為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北京進行了大閱兵。根據幾家媒體觀察,此次閱兵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外媒衛報和路透社的報導,甚至稱呼這是人類「和平時期全球最大規模閱兵式之一」。若要與中共建政初期1950年的閱兵典禮而論,相信參與人數規模不會超越;但就兵力、武器、裝備數量,絕對達到歷史新高。
尤為各國關注的,便是新質戰力的集中展示,包括:高超音速導彈、核三位一體、雷射武器、無人系統等,成為焦點。其中,最能展現軍事硬實力的便是首次公開展示具備海陸空三棲核打擊能力的核戰略武器,包括:空射型驚雷1型(Jinglei1)、潛射型巨浪3型(Julang3)與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東風61型(DF61)、和東風5C型導彈 (DF5C)。
武力展示表現中國崛起
巨浪3型的優勢是可以實現超遠距離的打擊,其具備10000公里以上的洲際打擊能力,裝置於094/096型戰略核潛艦,潛艦與潛射型飛彈是目前先進國家的重點武器項目。
而全球都關注的便是,繼2019年閱兵式的東風41型之後,這次所展示的東風61型陸基洲際導彈;其許多參數仍對外保密,但射程顯然會超越東風41型的15000公里,且攜帶至少10枚核彈頭,具有更強的突防能力。
此外,首次亮相的還有東風5C型洲際彈道導彈,雖然是傳統固定井發射系統,不似東風41、東風61機動,但據公開資料顯示其射程可達2萬公里,具備打擊全球任何目標的能力。這次中國大陸刻意將它與DF-31、DF-41、DF-61一起展示,形成「洲際導彈方陣」,實已超越區域強權的規模,特意展現中國大陸具有世界強權的實力。
本次閱兵式的武力展示,是中國自二戰之後崛起姿態的表現。習近平講話中強調「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顯現強大的軍事實力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後盾與保證。
中俄朝領袖同框
除了戰力的展示,這次大閱兵也邀請了多國領袖、代表參與。習近平、普丁與金正恩在天安門城樓的同框,是各國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這也是中俄朝三方領導人時隔66年後,再度同台現身於天安門城樓。1959年10月,毛澤東、赫魯雪夫和金日成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閱兵。
但雖然有26國領袖、代表出席閱兵,但西方國家卻幾無參與。美、日以及多數西歐國家領袖未派代表出席這場閱兵,是西方和中國大陸之間分歧的一種表態。
究其原因,應該有幾種可能:第一,因為美國已經率先表明不參加,北京閱兵若有歐美日主要國家參與,可能被視為西方陣營的分裂,因而出現集體缺席的外交一致性。
第二,部分西方國家將這場閱兵視為中國大陸展示威權主義的儀式,不願透過出席來背書北京的政治敘事。而西方領袖若站在觀禮台上,也有國際承認中國強權地位的意味。
第三,這次閱兵係以「抗戰勝利80週年」為名,帶有對日本的強烈針對性,如果出席便可能傷害與日本的關係,或許這是印度、歐美等國保持距離的原因。
西方仍與中國大陸保持戰略距離
從以上的觀察可以瞭解,即使川普的關稅戰造成美國與歐洲嚴重的經貿摩擦,但大部分西方國家在戰略上仍傾向美國,而不是中國大陸。
從戰略與安全層面來看,美國透過北約、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等安全架構,與聯盟國家長期維繫集體安全。這種制度性聯繫,使得西方國家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即便對美國有疑慮,仍難以倒向中國。
而中國大陸的軍事崛起,包括在南海、台海、網絡安全等領域的強勢姿態,使歐美日澳等國家視其為潛在挑戰者,顯然安全考量比貿易利益更具決定性。
因此,歐洲、加拿大、日本確實曾對美國加徵關稅不滿,但他們仍視美國為「制度同盟」;與中國大陸之間仍維持「戰略戒備」的矛盾關係。
當俄羅斯、北韓、巴基斯坦等國領袖站在觀禮台上,但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領袖缺席,反映西方整體仍與美國同陣營的現實,各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不等同安全同盟的瓦解。這是這次大閱兵應該注意到的端倪。在國際政治上,實力仍是最重要的原則,這次閱兵已充分顯現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
在習近平的閱兵談話中,有一句話相當正確而適宜:「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重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大陸以實力為基礎的「和平崛起」,仍是值得推動的。
藉由美國實施關稅戰所造成的國際矛盾,強化中國熱愛和平的國際形象,推動與各國的友好互助與實質平等往來,便有可能解構新冷戰的制度對立,重塑以和平主義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