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日本政壇再度迎來動盪時刻,石破茂首相突然宣布辭職,為「後安倍時代」的政治格局投下變數。此舉不僅引發執政黨內權力重組,更對正處於關鍵轉型期的日本經濟形成嚴峻挑戰。根據日本總合研究所(JRI)分析,日本正面臨通膨壓力未解、財政赤字膨脹與結構性改革停滯的三重困境,下屆政府亟需在維持金融寬鬆、財政紀律與成長戰略間取得微妙平衡。本文將從貨幣政策正常化路徑、財政重建時程與產業創新突破三大面向,剖析日本經濟未來走向的關鍵課題。
貨幣政策轉向的兩難困境
日本銀行(BOJ)總裁植田和男面臨近代最複雜的貨幣政策抉擇。根據日本總務省2024年最新數據,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連續26個月超過政策目標值2%,2024年4月更達到2.8%的峰值。然而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分析顯示,其中約62%漲幅來自進口成本推動,而非國內需求實質回暖。這種輸入型通膨現象使央行陷入兩難:若過早退出負利率政策,可能扼殺脆弱的經濟復甦;但若維持超寬鬆政策過久,將持續加劇日圓貶值壓力,進一步侵蝕家庭購買力。
更關鍵的是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的調整難題。日本總合研究所測算顯示,若十年期國債利率上升1個百分點,日本銀行系統將出現高達26.8兆日圓的評價損失。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指出,現行政策導致國債市場流動性顯著惡化,2023年國債市場流動性指數僅為2016年實施YCC政策前的三分之一。這種「金融抑壓」狀態已難以持續,但貿然解除YCC恐引發國債價格暴跌。下屆政府需與央行建立更緊密政策協調,設計兼具可信度與彈性的政策調整機制。
財政重建的迫切性與政治阻力
日本政府債務總額持續創下歷史新高,根據財務省2024年5月數據,國家債務總額達到1286兆日圓,相當於GDP約263%,高居發達國家之首。儘管消費稅率已在2019年調升至10%,但社會保障支出隨高齡化持續擴大,2024年度社會保障支出達到37.7兆日圓,佔一般會計預算的33.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警告,日本需在2030年前將財政赤字率從現行的6.2%降至3%,否則債務膨脹速度將超越經濟成長承受能力。
然而財政整頓面臨現實制約。2024年度預算中防衛費達到7.95兆日圓,較安倍時期增長56%。為實現防衛力強化目標,未來五年仍需追加12兆日圓財源。同時,根據日本總合研究所估算,農業補貼等傳統支持政策每年消耗超過5兆日圓預算,這種「構造性的財政浪費」已成為改革盲點。下屆政府需要透過數位化提升行政效率,並將有限財源精準投放於具成長潛力的戰略領域。
成長戰略的結構性突破
「安倍經濟學」實施逾十年,雖然失業率從2012年的4.3%降至2023年的2.4%,但實質薪資成長仍然乏力。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2023年度名義現金薪資增長1.8%,但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質薪資為負1.2%,連續兩年倒退。這種現象反映深層結構性問題:中小企業生產效率僅及大企業的57%,且勞動市場流動性不足,阻礙資源向高成長領域配置。
下屆政府應聚焦三大突破點:首先,加速數位轉型進程。經濟產業省調查顯示,日本企業雲端服務滲透率僅35%,遠低於美國的63%,公部門數位化程度在OECD38個國家中排名第37位。其次,打造綠色成長新引擎。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算,2050年碳中和目標將帶來380兆日圓的累積投資需求,可創造相當於當前GDP1.5倍的附加價值。最後,構建亞洲數據戰略樞紐,透過與東協國家建立數據經濟夥伴關係,突破傳統貿易框架限制。
區域經濟整合的新思維
日本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呈現新的發展特點。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數據,2023年日本對大陸直接投資額為1.2兆日圓,較2012年高峰期減少32%,但精密機械與電子零組件等高端產品出口依存度仍達28.4%。這種「選擇性脫鉤」現象反映日本企業正重新評估供應鏈佈局,但短期內難以完全切斷與大陸市場的連結。
下屆政府需制定更細緻的經濟安全戰略。一方面透過補助制度引導企業將關鍵物資生產據點回流國內或分散至東盟國家,經濟產業省的供應鏈多元化補助計劃已批准超過3000億日圓的補助項目。另一方面維持與大陸在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全球議題的合作空間。特別需注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效果,JETRO調查顯示僅23.4%的日企有效運用該協定關稅優惠,顯示政府需加強中小企業運用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援體系。
石破首相的突然去職,暴露日本政治體制在應對複雜經濟課題時的脆弱性。下屆政府無論由誰領導,都需正視「超寬鬆貨幣政策效應遞減」「財政可持續性危機」與「成長動力枯竭」的三重挑戰。根據各研究機構測算,成功的關鍵在於擺脫短線政治操作,構建跨黨派政策共識:首先透過企業治理改革引導超過500兆日圓的企業保留盈餘轉向薪資成長,再配合循序漸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最終實現財政重建目標。日本經濟正站在歷史轉折點,其政策選擇不僅關係島國未來,更將深刻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