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自當台大醫師時期就熱衷政治,但讓他決心投入政壇的還是當年葉克膜事件。他認為,唯有改變政治體制才能解除醫療環境的禁錮,決定投入台北市長選舉,從此走上政治這不歸路。
柯文哲以其尖銳特異的語言風格立刻造成風潮,吸引一批追隨者,之後,連任成功,並問鼎大位。然而,藍白破局讓賴清德漁翁得利,竟然還遭到「政治追殺」,鋃鐺入獄。經過一年的羈押,柯文哲8日以7000萬元交保,柯文哲未來動向動見觀瞻,對台灣政治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以柯文哲的性格作風採取某種政治報復應該不難預見。
果不其然,他與現任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的互動關係,以及未來競逐民選政治職位的動向,甚至與國民黨主席選舉角逐者的恩怨都成為新聞的焦點。重返政治核心並左右在野聯盟的組合,似乎已成為柯文哲復仇之路的起手式。
但這是最佳的甚至唯一的選擇嗎?他在法律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被關押一年的遭遇,可以轉化成民眾黨的「悲情牌」,凝聚更多的支持熱情?他出來後有更多的曝光與發言機會,對未來、特別是2026年在野黨的選情真的是一大利多?賴清德上任一年多來,內部經歷大罷免的失敗,外部有美國關稅與中國大陸軍事壓力,固然下架民進黨仍是許多台灣民眾的心聲,但柯文哲的光環是否依舊燦爛?台灣人民最關切的議題為何?甚至柯文哲的動向與形象如何對台灣整體與歷史最為有利?這些可能都是民眾黨,特別是柯文哲自己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這一年來,柯文哲面對的司法不公與檢媒黨追殺的荒謬惡行,恐怕在台灣司法史上無人能及。他與涉案相關人等的遭遇足以書寫一部司法官場現形記,亦是一部司法落難史。這一切固然是政治的幕後操作,但也凸顯不少當前司法體制的陰暗面與殘破處。這些柯文哲都有切身之痛,但除他之外,不少台灣民眾也曾飽受司法體制迫害的傷痛。
無論柯文哲對台灣未來會如何擘畫或對政治職位有怎樣的抱負,或許專心思考台灣司法體制改革,以另一種形象名留青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講述了一個平凡無辜的年輕人無意間捲入政治糾紛遭人陷害害,被關押長達14年,最後主角以精心策劃的計謀對那些曾出賣過他的人一一進行了報復,大快人心。其中有一句話或許可以提供柯文哲參考:「退,並不是露怯,而是因為對自己的優勢所在瞭然於心,更是為了緊接著一劍置對手於死地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