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方法院15日裁定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維持7000萬元交保,並取消對已訊問證人的「接觸限制」,北檢表示,等收到裁定書後研議是否抗告。對此,香港媒體分析,總統賴清德原欲推動「休養生息」策略,但在一連串爭議下效果恐怕難以顯現,如何兼顧行政與司法的信任,成為民進黨執政的雙重危機。
柯文哲、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應曉薇涉京華城案等遭羈押禁見,日前聲請具保停押,台北地方法院5日裁定柯文哲新台幣7000萬元交保,應曉薇3000萬元交保,都限制住居、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台北地檢署以證人尚未詰問完畢提起抗告,高院12日撤銷原裁定發回更裁,北院昨日再度召開羈押庭後,晚間裁定柯文哲、應曉薇維持原本7000萬元、3000萬元交保金額。
柯文哲遭羈押長達一年,期間外界對「政治迫害」、「政治辦案」日益升高。最新民調更顯示,有41.7%民眾同意、44.6%不同意。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多數民眾仍相信柯案非政治迫害,但與年初相比,認同是政治迫害比例上升、不認同下降,比例高達15.9個百分點,約等於310萬人在過去8個月內改變態度。
港媒中評社分析,北院再次維持讓柯文哲交保以及相關民調數據等情勢,對民進黨政府是嚴重挑戰。並認為,賴清德才在本月初強調「行政干預司法的時代已經過去」,民眾看法卻明顯不同,影響司 法信賴度。
報導指出,賴清德正面臨《財劃法》補助款爭議,藍白執政縣市不斷施壓,如今又在柯文哲案中陷入輿論爭議,如何兼顧行政與司法的信任,成為民進黨執政的雙重危機。大罷免失敗後,賴清德原欲推動「休養生息」策略,但在一連串爭議下效果恐怕難以顯現。民進黨究竟選擇持續強硬,還是尋求和解,將是後續政局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