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最近,尼泊爾因政府以經常散播假消息為由,禁用包含臉書等多種社群媒體,引發年輕人激烈暴動,警方實彈鎮壓造成數十人死亡,憤怒青年不僅燒毀政府建築,更燒死了總理夫人,震驚全球。事態嚴重下總理辭職,由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出任臨時總理,將於明春舉行大選,重新組成國會和政府。
尼泊爾位處遙遠的印度之北、西藏之南,一般將其歸屬於南亞國家。國內雖有旅行團前往旅遊,但除了嚴重地震或山難事件以外,極少報導該國事務,所以國人對該國並不熟悉。然而,一個政府的單一政策,竟然產生如此嚴重的暴亂,甚至完全更換政府,在全球也是罕見之事,隱含了有價值的教訓和政策意涵,值得吾人了解並加以重視。
尼國和中國為鄰的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勢相對平坦的南部和印度接壤,所以和印度的經濟關係密切。但中國崛起後亟欲由中國獲得支援,故共黨獲得人民支持,來自中國的投資也遠遠超過印度;兩國也在2016年簽訂合作計畫,由中國援建一條由西藏日喀則穿越喜馬拉雅山到加德滿都的高速鐵路,計畫在明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具有重大的政經意涵。此次事變是否和該國近年和北京越走越近有關?是否有「外國因素」在其中作用,迄今並沒有任何報導,但值得持續觀察。
無論政治如何演變,人民要求的是妥善的生活,可惜近年來尼國經濟面臨了內外部的巨大問題:內部因產業弱勢,僅靠地毯、成衣、少量農產品出口和觀光創匯,貿易赤字、外匯缺乏難以有力投資;向外輸出移工的匯款占外匯3成來源,只要外部需求減弱,立刻衝擊外匯收入;基礎建設落後導致投資不足,空有巨大的水力發電潛力卻無法利用;政黨輪替頻繁,長期發展政策難以持續;匯率和印度盧比掛鉤,難以獨立管控通膨,行政管制干預又會抑制成長需求。外部因這些年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導致油價和糧價大漲,尼國6成以上靠進口的消費品、燃料、原物料,價格都難以避免上漲。
在本次事變中,青年們的重大訴求是「反貪腐」。我們當然不能說尼泊爾是個清廉國家,但在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2024「貪腐印象指數」排名中,尼泊爾在180國中排列107名,和泰國和巴西同名次,顯然沒有嚴重到必須立刻更換政府的程度。因此,合理的推斷是,經濟困難、難以維生才是變亂的主要原因。2022-2025通膨率由過去的4%左右提升到6-8%,經濟成長率由疫情前約6%下跌到2-4%,失業率大幅攀升到10%,特別是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在貧窮人口達20%的情況下,這種經濟惡化讓人民難以承受,即便是「所得分配」狀況並不算差(吉尼係數0.30,優於台灣的0.34),甚至還有所改善(1996年是0.37),「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古話在此並不適用—「不患不均,但患窮上加窮」,禁用社群媒體只是個導火線。
尼泊爾在平靜的外表下突生動亂,顯示政府經常無法掌握真實民意。如果尼國政府有定期且完整的民意調查,了解當下年輕人對時局已高度不滿,應不至於選擇此惡劣時機禁用社群媒體,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甚至可能對年輕人提出有利的政策來紓解民怨,逐漸穩定民怨高漲的社會局勢。
台灣向來不缺民意調查,但多屬於政治面的調查,和民生有關的多半也只是粗略的項目,不易了解造成民怨的深層因素和優先次序。馬政府時代曾經有較為詳細的「幸福指數」調查,但在連續兩年調查之後,卻因立委們對其方法和意涵有所不滿而遭到停辦,殊為可惜。台灣當然不是尼泊爾,但深入調查民眾對不同議題的滿意度,適時對民眾的不滿對症下藥加以紓解,應該是對任何執政黨都極有利的作為,是我們考慮恢復幸福指數調查的時機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