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19日再度通話,一度緊張對抗的關係已趨緩和,川普主動宣布規劃舉行3場實體「川習會」,將是美中關係回溫的前奏,若順利完成必然連動台美與兩岸關係,而台灣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的比重正加速流失,民進黨政府依然堅持僵硬倚美抗中路線,面對多重挑戰束手無策。
各界普遍認為川習這次通話傳達了「正面」訊號,大陸外交部形容會談是「務實、積極、建設性的」,以積極取代過去的坦誠,彰顯具體行動與成果。習近平表示,「雙方團隊最近的磋商體現了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可繼續妥善處理兩國關係中的突出問題,爭取實現雙贏的結果」,顯然對於美中4輪貿易談判感到滿意,對未來展現樂觀的態度。
川習通話另一個深層意義,在於為下階段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作「戰略指引」。而川普在個人社交平台宣布,川習同意將在南韓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會面,他將在明年初訪問中國,而習近平也會在適當的時間訪問美國。雖然中方公布的會議紀錄中並未提及川習互動的時程與內容,雙方對川習密集會面應已達成共識。
川習會 美中關係止跌回穩
美中緊張關係緩和、改善連動世界局勢發展,川習再次通話即使沒有達到破冰效果,美中關係已經止跌回穩,但不代表從此步入坦途,貿易、關稅、投資、科技管制、台灣、及國家安全問題並非單憑元首一通電話就能解決,習近平就婉轉告訴川普,美方應避免採取單方面貿易限制措施,防止衝擊雙方透過多輪磋商取得的成果。
即使在TikTok問題上,川普斬釘截鐵表示,中方已經同意,白宮也釋放訊息只待各方正式簽字,但習近平則有所保留地表示,中國政府尊重企業意願,樂見企業在符合市場規則基礎上做好商業談判,達成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利益平衡的解決方案。希望美方為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新型大國競爭除了強調實力與底氣,也是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與話語權之爭,川普作風強勢,個人色彩濃厚,美國優先的交易式外交,注重實質利益與立即效果;而習近平則以美中長期戰略競爭為重,作風相對穩重、內斂。
兩大超級強權互動必然衝擊世局,若在APEC場域舉行的川普2.0第一次實體川習會、以及後續的美中元首互訪都能順利完成,將成為世界秩序的穩定力量;反之亦然,兩隻大象纏鬥,小草遭到踐踏,無論未來發展走向如何,身處美中戰略競爭核心的台灣都將首當其衝。
美中高層官員互動,台灣問題是必考題,川習6月5日熱線,習近平告訴川普,「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這次川習通話,習近平必然提及台灣問題,中方發布的訊息卻隻字不提,引發了各界關切與不同解讀。
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取消美台國防會議;20+n%對等關稅,要求台灣擴大投資美國;甚至不接受台灣駐美代表人選,美台關係急凍,川普不願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關係障礙已是華府公開秘密。《華盛頓郵報》就在川習通話前披露,白宮拒絕一筆4億美元對台軍售案,是華府對台灣政策急轉彎,也代表美中關係重要性遠超過對台灣安全的承諾。
面對變局 民進黨糾結台灣地位未定論
外交觀察家關切,川普可能以台灣作為換取美中交易的籌碼,或是習近平以此爭取川普在台灣問題上的讓步,台灣重要性降低已是既成事實,對台灣是極為不利的發展。至於川習會議紀要不提台灣並非沒有前例可循,在最近的美中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對話中,中方立場已經非常清楚,而川普政府也有正面回應,因此,川習會聚焦解決雙方的問題,刻意壓低台灣問題的重要性。
面對美中元首外交帶來的挑戰,民進黨政府卻是糾結於「台灣最終政治地位」、「台灣地位定未定論」、「沒有台灣光復節」的辯論,對解決台美經貿問題,深化美台關係一籌莫展。美國「暫時性」關稅即將成為「永久性」;農業部長陳駿季率團到美國大撒幣,未來4年狂購1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標榜這是美國農業的勝利,一聲感謝都沒有。
最近美國主流刊物與媒體頻頻出現棄台論文章,隨著川習會緊鑼密鼓籌備,美台關係面臨更嚴峻考驗,賴清德仍是大談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強調倘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除了吹哨壯膽,他顯然仍未能掌握台灣真正危機所在。賴政府要給家家戶戶「全民國防手冊」,難到這就是台灣人民的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