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近日通話後,中美再進一步破冰!由美國眾院軍事委員會前主席史密斯(Adam Smith)率領的國會跨黨派議員代表團,21日在睽違6年後訪問北京,並與大陸總理李強會面。旅美學者翁履中直言,當中美都需要對話成果來證明「降溫」有效時,台灣問題將成為最容易被動手的議題,這次美方訪中對台灣而言是一記戰略警鐘。
上次由美國參議員組成的代表團訪華是在 2023 年,本週日代表團則是自 2019 年以來,美國眾議院首次訪問北京。李強在會見代表團時表示,這是一趟「破冰之旅,將進一步推動兩國關係」。他說,「我們兩國有更多交流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對兩國有益,對全世界也具有重大意義。」
史密斯是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民主黨成員,他在2019年至2023年擔任軍事委員會主席, 2023 年起因政黨席次變化,如今變為少數黨領袖(Ranking Member)。史密斯在會見時說,「貿易和經濟是目前兩國間最優先的議題……(但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軍事對話。作為軍事委員會一員,我對於我們兩軍缺乏更多溝通感到非常憂慮。」史密斯先前受訪時曾提到,已向陸方提出會見習近平的申請,不過會面是否成行仍是未知數。
隨行代表團成員包括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籍議員鮑姆加特納(Michael Baumgartner)、眾院軍事委員會兩位民主黨籍議員卡納(Ro Khanna)與胡樂涵(Chrissy Houlahan),代表團預計本周四結束訪問。卡納眾議員前年2月曾訪台,還與時任總統蔡英文見面;胡樂涵則是在 2024 年 5 月與一跨黨派代表團造訪台灣,會見剛當選總統的賴清德。
翁履中:台灣恐再淪中美談判籌碼
翁履中指出,表面上看,中美這場會談是為了恢復和擴大兩軍高層對話,以避免在台海與南海頻繁遭遇下出現軍事誤判;然而,這也代表美國國會將重新調整對台灣議題的風險承擔方式,「這場訪問與其說是中美關係回暖,不如說是雙方進行的一次壓力測試:北京在測風向,華府在控風險;台灣則要警覺,自己可能再度被放上談判桌」。
翁履中指出,過去幾年,台灣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獲得前所未有的能見度,不僅軍售頻繁獲批,總統過境也備受矚目。然而隨著中美如今進入戰術性妥協階段,這些支持可能轉瞬成為北京要求華府「展現誠意」的籌碼。他續指,川普更公開強調台灣應「為美國的保護付錢」,美方若能換取大陸在關稅或科技封鎖上的退讓,他並不排斥在台灣議題上做出暫時性讓步。
台灣國際支持將回歸「維持現狀」階段 應務實因應大國博弈
「少賣一些武器、限制過境、降低國際能見度,對於北京來說是勝利,而美國則將其視為可接受的代價」翁履中說,這正是台灣當下最大的戰略風險,雖然台灣近年提高國防預算、推動本土軍工,但在大國談判的現實中,台灣往往只能被迫靜音,過去台灣因中美緊張而受益,如今國際支持恐怕將回歸「維持現狀」的冷靜階段。
翁履中提醒,台灣不應再期待蔡英文與拜登時期的高調友誼,而要更務實地因應大國博弈,「特別是在川普與習近平10月底韓國APEC會晤之後,台灣議題可能從雙邊關係的禁區轉為可討論選項,包括軍售、總統過境與科技政策,未來都可能重新定義」。
翁履中強調,這場「破冰之旅」只是外交儀式,真正狀況是是美中正進入戰術調整期,短期或見和緩,但長期競爭不變,而台灣必須在縫隙中找到自身安全支點,避免淪為他人交易桌上的籌碼。
美代表團強調恢復兩軍對話為主要目標
史密斯此次會談中強調,雙方除了重視貿易與經濟,更必須建立軍事對話機制,以降低誤判風險,並直言「中美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國,找到和平共處之道極為重要」。
李強則對代表團表示歡迎,稱這是「破冰之旅」,有助推動兩國關係。他指出,美中加強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利兩國,也對世界具重大意義。這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眾議院首度派團訪中,上一次則是2023年的參議員代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