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資訊流通快速的今日,網路空間常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一旦某個說法引發情緒共鳴,即使缺乏科學依據,也能迅速擴散並製造社會影響。2025 年 3 月,日本一家除草劑零售商因長期受到不實指控,選擇提起訴訟,要求相關散布者賠償損失。這起行動在 2025 年 8 月陸續獲得法院支持,造謠者被判須支付和解金並承諾不再散布虛假言論。這不僅揭示企業面對網路誹謗的困境,也對當今造謠者發出強烈警訊。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謠言傳播現象在台灣也屢見不鮮,從選舉到立院審議,乃至民間社群動員,都因不實訊息而引發社會分裂。
網路謠言的形成與破壞力
針對草甘膦除草劑的指控,多以「與枯葉劑相同成分、危害巨大」等簡化口號流傳。這些訊息的傳播力在於能快速挑起恐懼情緒,符合「簡單、恐怖、戲劇化」的特質,比科學數據更容易引發大眾注意。當人們的情緒先於理性被調動,謠言便能以極快速度蔓延。
在社群媒體的助推下,這些說法被不斷重複,逐漸形塑「大家都這麼認為」的印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可得性級聯效應。久而久之,即使科學界已提供多項反駁證據,大眾仍會因為頻繁接觸某種說法,而誤以為它是事實。這種情況最終使社會輿論與專業共識出現嚴重落差。
企業的主動反擊:日產化學的訴訟
面對長期謠言攻擊,日產化學在 2025 年 3 月選擇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對散布不實言論的個人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這不僅是商譽保護,更是一種公共責任的展現。企業指出,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醒社會在發布任何資訊前,都應確認真實性。
至 2025 年 8 月,法院陸續作出有利判決,被告須支付和解金並簽署保證書,承諾不再散布類似言論。這一結果彰顯法律在數位時代的作用:即便躲在匿名帳號背後,也不能逃避責任。對其他潛在造謠者而言,這是一個極為清晰的警告。
訴訟策略的意義與挑戰
此案開啟了一種企業面對網路中傷的新模式。過去許多公司選擇沉默,以避免訴訟反而放大爭議;但日產化學的行動顯示,主動透過司法手段回應,可以有效遏止謠言持續擴散。這不僅保護了自身利益,也提升社會對資訊責任的意識。
然而,訴訟同時是一把雙面刃。如果被外界解讀為企業恫嚇個人,可能引發「以大欺小」的輿論反彈。這樣的結果不但無助於形象修復,還可能讓事件獲得更多曝光。因而,企業除了法律手段,也必須持續強化資訊透明,並積極以理性方式回應社會疑慮。
科學評價與社會認知的落差
在科學領域,草甘膦的安全性已有相對一致的結論。歐洲食品安全局、歐洲化學物質管理局以及美國環境保護署等多個權威機構,皆指出在規範使用條件下,草甘膦風險可控。然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可能具致癌性」分類卻常被放大引用,甚至被視為唯一真相,導致社會誤解。
這反映出科學結論的複雜性與社會大眾對專業知識的選擇性接受。部分媒體與網路社群傾向只擷取能製造話題的片段,而忽略完整背景,使得科學共識與社會認知之間出現斷層。這種差異加深了謠言的生命力,並削弱公眾對科學機構的信任。
台灣案例:民主社會中的謠言挑戰
台灣近期的政治氛圍同樣深受不實訊息衝擊。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常因真假難辨的網路傳聞而形象受損,政黨之間也會利用片段資訊攻擊對手,加深社會對立。立法院在審議重大法案時,謠言更成為推動或阻撓政策的重要工具,製造民眾的恐懼與憤怒。
在民間,部分社群如「黑熊學院」與「青鳥」群體,原本關注國防或民主議題,卻也成為謠言散播的受害者或推手。資訊一旦被刻意扭曲,就可能在短時間內演變成街頭動員。再加上大規模罷免運動中不乏錯假訊息,讓社會更加撕裂。這些現象顯示,即使在民主社會,資訊失真依舊可能威脅公共討論的品質。
網路行為規範與社會責任
此案清楚顯示,網路匿名並不等於免責。即便使用虛擬帳號,若散布明顯虛假的資訊,依然可能被追蹤、起訴並付出代價。這不僅是對造謠者的警告,也是一種社會規範的重建。
要真正抑制謠言,法律制裁只是手段之一,更根本的是提升大眾的資訊素養。若每個人在轉發訊息前,都能培養檢驗來源的習慣,謠言的生存空間將大幅縮小。教育與媒體識讀因此成為不可或缺的長期工程。
大陸與國際的借鏡
在中國大陸,政府強調打擊網路謠言以維護社會穩定,但往往引發言論自由的疑慮。相比之下,日本此次案例屬於企業自主採取民事訴訟,透過司法程序劃定界線,做法更貼近法治社會的原則。大陸若能鼓勵企業依法維護權益,或許能在保障公眾利益的同時,減少對言論過度管制的爭議。
放眼全球,無論歐美或亞洲,各國皆面臨網路謠言氾濫的挑戰。日產化學的訴訟示範了一種治理模式:法律手段與公共溝通並行。這對其他跨國企業而言,提供了寶貴參考,有助於在全球資訊治理中找到更有效的平衡。
這起除草劑零售商反擊網路謠言的案例,不僅是一場商業糾紛,更是一堂資訊時代的公共課。它提醒人們,網路並非法外之地,匿名不等於無責,任何造謠都可能付出代價。台灣近年的政治與社會事件亦顯示,不實訊息足以撕裂社會共識,削弱民主制度的韌性。
這起除草劑零售商反擊網路謠言的案例,不僅是一場商業糾紛,更是一堂資訊時代的公共課。它提醒人們,網路並非法外之地,匿名不等於無責,任何造謠都可能付出代價。台灣近年的政治與社會事件亦顯示,不實訊息足以撕裂社會共識,削弱民主制度的韌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相往往被情緒與片段訊息掩蓋。唯有結合法律制裁、資訊透明以及公眾教育,才能逐步建立一個免疫謠言的社會。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必須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立於導正社會正義的中立理性立場,建立對造謠者的問責機制與法律制裁,以有效遏止惡意謠言的滋長。只有在法治與公共理性雙重基礎上,社會才能真正抵抗謠言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