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自冷戰時代以來,美國便將科技與太空探索視為國力的重要支柱。航空航天局(NASA)不僅是美國在全球舞台的象徵,更是科學研究、教育培育、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的核心。然而,最新的財政政策卻顯示,NASA 科學部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費緊縮與人力危機。本文將聚焦 NASA 的科學預算削減,探討其背後的政策背景、對科研生態與國家競爭力的影響,以及美國在科技戰略取捨上的深層挑戰。
預算削減的現況與政策轉向
2026 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提案要求 NASA 的總額下降至約 1880 億美元,較前一年縮減約 24%,這是自 1961 年以來最大幅度的單年度刪減。考慮通膨後,實際影響更為嚴重。尤其是 NASA 科學部門的經費幾乎遭到腰斬,削減幅度達 47%,包括天體物理、行星科學與地球科學在內的多項核心計畫被迫中止或延後。許多長期運作的觀測任務,如「昌德拉(Chandra)宇宙望遠鏡」與「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均面臨經費被切斷的風險。
除經費外,NASA 也陷入人員大幅流失的困境。自 2025 年初以來,已有超過四千名員工選擇提前退休或離職,約占總員額兩成。行政部門更計畫在 2026 年進一步裁減五千名全職人員,這不僅讓組織陷入運作壓力,也嚴重動搖了人才穩定性。對於依賴高度專業技術與跨領域協作的太空機構而言,這樣的流失將帶來深遠後果。
政策上的轉向也值得關注。行政部門提出成立「政府效率化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強調精簡組織與削減開支。NASA 作為龐大的科研機構,被納入調整範圍,導致其內部士氣低落。此外,政策中還包括限制遠端工作與削減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DEI)相關計畫,進一步引發文化爭議。與此同時,國防支出持續增加,反映出政府將資源集中於與中國大陸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科技、核融合與高效能運算;相較之下,有人太空探索雖非直接軍事用途,但因具備象徵性意義,在預算上仍受到相對保護,唯獨科學研究成為主要被削減的項目。
對科研生態與人才培育的衝擊
NASA 科學部門的經費削減,不僅影響其自身的任務進展,更對整體科研生態產生連鎖效應。許多大學研究計畫仰賴 NASA 的資金支持,涉及行星探測、地球氣候監測與天文觀測。一旦相關任務停擺,將直接削弱學界的研究能量。博士後與年輕研究人員的培養機會減少,可能造成新一代科研人才的斷層。
同時,民間企業與產業鏈也深受波及。NASA 任務所需的儀器與設備往往是高度專業化、少量生產的產品,供應鏈一旦因需求驟減而退出市場,未來若要恢復將需付出極高成本。部分商業太空公司雖轉而投入防衛產業,以維持財務穩定,但這意味著基礎科學領域的合作空間被壓縮,創新生態系的多樣性受到限制。
科學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基礎研究與長期投入。若將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能即時展現戰略優勢的領域,雖可在短期內與大陸競爭中爭取「面子工程」的勝利,但長遠而言,卻可能導致美國在知識體系上出現斷層。基礎科學一旦凋零,將難以支撐應用技術的持續突破,美國可能陷入「短期勝利,長期敗北」的困境。
戰略競爭下的政策迷思
推動 NASA 預算重分配的另一個核心驅動力,是與大陸的科技競爭。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與登月計畫被視為戰略前線,行政部門認為必須集中資源確保不落後於對手。這種思維在政治上容易獲得支持,因為能迅速展現國力與象徵性勝利。
然而,科技領導力並非僅靠單一領域的突破就能維持。真正的優勢來自完整的科研體系,包括開放的學術環境、穩定的人才培養,以及跨領域的基礎研究。若將有限資源過度傾斜,雖可在登月或載人探空上取得一時勝利,但缺乏廣度與深度的科技體系終將無以為繼。這正是美國目前戰略思維中的最大盲點。
此外,科學本質上需要國際合作。過度政治化的資源分配可能削弱與其他國家的協作關係,也會打擊全球科研共同體對美國的信任。若長期忽視多樣性與開放性,美國科技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將逐漸式微。
國會與行政部門的角力
雖然行政部門提出了削減 NASA 科學預算的方案,但最終仍需國會批准。近來已有部分國會議員主張保護基礎科學領域,避免過度集中於少數戰略性計畫。然而,即便國會在預算額度上進行修正,行政部門在實際執行上仍可能透過延遲或擱置,削弱被認為非優先的任務。
這種行政與立法之間的角力,使得科學界即便獲得部分撥款,也無法確保資金能順利轉化為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因政策的不確定性而無法長期規劃,導致信任危機加深,人才流失風險進一步提高。若無法建立穩定與可預期的資源分配機制,美國的科研生態恐將持續動盪。
美國正處於一場深刻的科技危機之中。NASA 科學部門的經費與人力削減,不只是單一機構的困境,更折射出整個國家在科技戰略上的迷失。若政策僅追求短期的象徵性勝利,卻忽略基礎科學、教育培養與長期投資,美國在未來數十年可能失去其科技領導地位。
要走出這場危機,美國需要在短期戰略與長期制度之間取得平衡。穩定資助基礎科學、強化大學與私部門的合作、確保政策透明與資源可預期,才可能維繫完整的科研生態。同時,美國亦需正視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避免因過度政治化而孤立自身。
當前的抉擇,將決定美國未來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位置。如果無法及時調整,美國或將在下一個科技世紀裡,從領導者轉為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