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指出,根據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及多個歐洲、俄羅斯與台灣非政府組織共同發布的調查,台灣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已成為俄羅斯輕油(naphtha)的最大買家,進口總額高達49億美元(約新台幣1493億元),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20%。
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台灣進口俄羅斯輕油達13億美元(約396億元),進口量較2024年同期成長44%,月均進口量更接近戰前2022年的六倍。自戰爭爆發後,台灣累計進口約680萬噸俄羅斯石油。
輕油是半導體和電子元件製造的重要原料,而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支柱。報告指出,台灣雖在2022年加入國際社會對俄制裁,限制高科技設備出口,以防止用於俄軍,但能源產品並未納入制裁範圍,使俄羅斯持續藉由能源出口獲取收入。
美國總統川普( Trump)近期呼籲各國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認為,台灣支付的數十億美元收入「對克里姆林宮而言並非微不足道」。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任孫興瑄也警告,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可能削弱台灣與民主盟友之間的互信。
但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新歐亞戰略中心(New Eurasian Strategies Centre)外交政策主管洛夫(John Lough)指出,台灣石化產業的行為更像是「投機取巧」,不宜過度解讀。
報告同時點名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最大輕油買家。數據顯示,其俄羅斯來源占比由戰前的9%,增加至2025年上半年的90%。對此,台塑石化1日回應稱,內部數據顯示,2024年俄羅斯輕油進口佔比約60%,2025年迄今約85%,若計入自產輕油,實際比重分別為35%與48%,並非報告所稱的90%。
台塑表示,公司輕油採購完全透過公開招標,並無限定來源,所有供應商需遵循國際制裁規範。由於近兩年市場供應結構改變,俄羅斯輕油占比自然提升,「這是市場條件下的結果,並非刻意策略調整。」台塑也強調,其產品銷往美歐市場不涉及俄羅斯原油。
另據報告,台灣自俄羅斯進口煤炭的數量顯著下降,2025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減少67%,但部分民間企業仍持續採購,月均支出約4100萬美元。
此事引發外界矚目。中國大陸官媒與國台辦則批評台灣「跟風制裁俄羅斯卻暗中加購能源」,並稱民進黨當局藉烏克蘭議題「刷存在感」。
目前,國際專家對此看法分歧:一方認為台灣巨額進口可能削弱其國際形象,另一方則認為只是能源市場下的現實選擇。如何在能源需求、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國際政治壓力間取得平衡,恐將成為台灣下一步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