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辯論火藥味濃 張亞中嗆對手靠山、鄭麗文警告勿成「下個烏克蘭」

由TVBS電視台與《聯合報》舉辦的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會2日登場,候選人鄭麗文(左起)、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及羅智強首度同台出席辯論。圖/中央社
由TVBS電視台與《聯合報》舉辦的國民黨主席選舉辯論會2日登場,候選人鄭麗文(左起)、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及羅智強首度同台出席辯論。圖/中央社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10月18日投票,6位候選人2日晚間首次齊聚TVBS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電視辯論會,針對青年政策與兩岸路線等核心議題展開交鋒。辯論會全程分為申論、媒體提問、交叉詰問及結論四大環節,歷時兩個半小時,吸引外界高度關注。

如何吸引年輕人 郝龍斌提「青年加權」「幕僚加權」

辯論會一開始,媒體直指國民黨在青年族群支持度不足,與民進黨「青鳥」與民眾黨「小草」相比明顯落後,未來發展恐受嚴重挑戰。六位候選人因此被迫正面回應如何吸引年輕人加入與支持。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直言,年輕人需要「參與權與發言權」,才能真正產生歸屬感。他批評國民黨內部長期忽視基層聲音,甚至連他上次選舉得票第二名仍遭冷落,直嗆「連我都不理,會理年輕人嗎?」並點名羅智強、鄭麗文、郝龍斌等人都有依賴「政治靠山」的問題。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則提出「青年加權」與「幕僚加權」構想,強調國民黨已擁有9位40歲以下的立委,比民進黨多。他承諾若當選,將建立青年從政平台,整合中央黨部、國會與地方機會,鼓勵青年在黨職與公共領域歷練。

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則主張成立「青年黨部」,公開招募20至40歲青年進入智庫實習,並恢復黃復興黨部,以「老幹新枝」模式讓資深經驗與青年活力互補。

立委鄭麗文則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她在網路上常引發青年熱議,顯示國民黨仍能與年輕世代產生共鳴。她承諾將「重用而非利用」年輕人,給予資源與舞台,協助青年在公共事務中發光。

立委羅智強則強調「國民黨不是貴族黨」,年輕人應靠努力而非背景出頭。他舉例曾培養徐巧芯、楊植斗與陳芳盈等青年政治人物,強調主席必須讓青年有戰場、有舞台,讓世代看到希望。

前國大代表蔡志弘雖在青年議題著墨較少,但認為世代參政是必然趨勢,青年應在兩岸與國家政策上表達意見,黨內更應傾聽。

兩岸政策成關鍵 羅智強提「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除青年議題外,兩岸政策同樣是焦點。《聯合報》副總編輯蔡惠萍直言,國民黨自失去執政權以來,對兩岸問題常出現歧見,欠缺明確論述,導致外界質疑其立場。

卓伯源主張「兩岸主權同而不分,治權互不否認」,台灣可維持自由民主制度,但應推動全面交流,共存共榮。

郝龍斌提出「兩岸外交新三不」:親美不跪美、和中不舔共、友日不媚日,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仍是對話基礎,但不等於一國兩制。

張亞中則認為,若僅主張維持現狀,最終只會走向「武力統一」與「一國兩制」,強調應推動兩岸統一,共創未來。

蔡志弘提出「二五諒解」,建議兩岸高層各退一步,在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條例基礎上尋求突破。

羅智強則呼籲國民黨要有自信,重申「九二共識」是最經得起檢驗的兩岸基石,並自述「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鄭麗文則警告台灣不能成為下個烏克蘭,應在「兩岸同屬一中」憲法基礎上推動合作與和平,強調兩岸強強聯手才能創造百年和平。

這場辯論會首次讓6位候選人同台正面交鋒,呈現出國民黨內部對青年世代與兩岸問題的不同解答。青年政策展現出世代傳承的迫切性,而兩岸論述則凸顯國民黨如何在藍綠之間尋求定位。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