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報導,美國政府正要求多達30個戰略性產業配合政府進行一系列交易,白宮意圖透過強化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的方式為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累積政治資本,目標直指2026年美國期中選舉;計畫內容涵蓋製藥、半導體、能源、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關鍵礦物、造船、電池生產與貨運等領域。
川普日前曾宣布,與輝瑞(Pfizer)達成藥價協議,以減稅換取降價,並在白宮舉行簽署儀式,展現政治宣傳效果。不過他野心不僅於此,多個消息來源指出,川普推動的「大交易」浪潮涉及數十家企業巨頭,盼望藉此拉抬自身聲勢。
知情人士透露,白宮高層、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及商務部官員近來幾乎每天致電製藥業主管,要求跨國藥廠配合生產與投資。禮來(Eli Lilly)被要求擴大胰島素產量,輝瑞需加碼生產癌症藥「愛乳適」(Ibrance)與降膽固醇藥「立普妥」(Lipitor),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則被勸進將新總部遷至美國。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這些快速推進的協議除了鞏固產業鏈外,更帶有強烈政治意圖,白宮幕僚長威爾斯(Susie Wiles)及相關部門官員頻頻向製藥業施壓,顯示川普政府正將「企業回流」與「產業控制」視為選舉前的重要布局。
報導指出,這些協議不僅涉及企業合作,連公布方式也被嚴格要求必須由白宮主導。以禮來為例,該公司9月宣布設立兩座新製造據點,卻未讓川普親自宣布,隨即遭到白宮致電質問為何不由川普親自宣布這項消息。
川普政府的盤算不止於製藥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運算、關鍵礦物、造船、能源、電池生產和貨運等五花八門的經濟領域都成為他拉抬選舉聲勢的工具。據悉,部分交易將以關稅減免或其他政策支持,換取企業讓步或以入股方式協助陷入困境的企業。
為推動此大規模策略,川普政府目前已鎖定「國際發展融資公司」(DFC)作為主要執行單位,計畫將其融資能力從600億美元擴充至2500億美元(7兆6000億元新台幣),並設立新基金投資能源、礦產與基礎設施。另一方面,由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主導的「美國投資加速器」也將啟動,結合華爾街資金與聯邦政策,推動更多產業合作案。
對此,白宮官員稱此為「全政府戰略」,透過動員聯邦機構權力,推動企業回流、提升產業自主。然而,這種對經濟的深度干預,也代表美國政府正背離數十年來奉行的自由市場傳統。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柯菲(John Coffee)批評,共和黨政府正在「前所未有地挑選誰是贏家與輸家」。
部分企業高層則憂心,若政權更迭,相關合約可能在3年內被推翻,導致投資與產能規劃出現高度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