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日前表示,由於水資源短缺及人口持續增加,伊朗已別無選擇,必須將首都從德黑蘭遷往南部地區。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德黑蘭因資源管理不善,已損失約25%的水資源,情況日益嚴峻。佩澤希齊揚透露,他去年(2024年)已向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提出此提案,儘管面臨不少批評,但他在上周四(2日)表示,伊朗當前的資源危機已嚴重到使遷都成為必要而非選擇。
🚨 🇮🇷Iran's worsening water & energy crisis deepens as Karaj Dam's reserves plummet from 111 M to only 28M cubic meters, now at 15% capacity, halting Tehran'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 Terror Alarm (@Terror_Alarm) October 2, 2025
ISW warns mismanagement &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el shortages, risking public frustration &… pic.twitter.com/T5Ch7AwTAZ
佩澤希齊揚指出,新的首都地點位於波斯灣沿岸,可直接通往開放水域,有助於發展貿易和經濟關係,「如果我們能重新認識該地區的潛力,就能打造一個繁榮先進的地區。僅僅接受現狀而不為未來規劃一份科學、準確、具有自主性的藍圖是不夠的」。他進一步強調,伊朗當前面臨的問題需要將發展方向轉向波斯灣地區,德黑蘭、卡拉季(Karaj)及加茲溫(Qazvin)目前均受水危機影響,而此問題難以輕易解決。
伊朗環境保護組織主任安薩里(Sheena Ansari)表示,該國近5年持續面臨乾旱,氣象組織數據顯示,過去4個月降雨量較長期平均值下降40%。此外,德黑蘭省水務公司負責人阿爾達卡尼(Mohsen Ardakani)指出,約70%的德黑蘭居民每日用水量超過標準130公升,過度消耗成為水資源管理的主要挑戰。
近年來,部分國家也因類似環境或發展需求遷都。例如,印尼於2022年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努桑塔拉(Nusantara),主要因濱海的雅加達因海平面上升與地基下沉與過度擁擠;緬甸則在2005年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Naypyidaw),為分散人口壓力並增強中央控制力。
這些案例顯示,遷都往往與環境挑戰、資源分配或戰略考量密切相關。伊朗氣象與環境專家呼籲民眾節約用水,同時政府正積極評估遷都計畫的細節與可行性,預計未來將公布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