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現況喜憂參半,十一長假期間,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連續8天刊登評論文章,為大陸經濟信心背書,今天(7日)也以「深入了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為題,在二版刊出評論。學者指出,此舉意在為本月20日召開的「四中全會」奠定輿論基礎,排除外界對經濟政策疑慮,以利研究和制定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另有分析認為,此舉同時也在中美元首月底會晤前,向外界展現中國的立場與「底氣」。
自9月30日起,《人民日報》已連續8天於要聞版,刊出「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評論,署名「鍾才文」,該筆名是「中央財經委員會文章」的諧音。有些篇幅甚至刊登於頭版,凸顯其重要性。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指出,大陸內外對於經濟走向意見分歧,部分聲音可能被視為不利於四中全會的氛圍。這些評論的目的,正是引導各界統一認識,凸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並提出宏觀戰略方向。
今天刊出的評論也對美國暗有所指,指出「相比一些國家對國際秩序的肆意踐踏,中國強調遵守國際法,堅決維護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展現了大國擔當。中國不會像某些國家把市場準入視為特權,採取所謂『對等關稅』」
文章進一步批評西方部分人士將中國高性價比產品輸出稱作「產能過剩」,認為其導致全球失衡,並指控中國利用國企補貼進行海外擴張、掌控供應鏈。評論強調,這些說法並不正確,中國的產業競爭力來自制度優勢、規模效應、治理能力及人民勤勉,對全球而言是貢獻而非威脅,中國企業的優勢建立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之上,並不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
當前大陸經濟處於矛盾交織的狀態。利多方面,中美關係持續回暖,關稅戰影響未如外界原先預期嚴重;不利之處則是上半年雖有穩健增長,但第三季已顯現疲態,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更已連續6個月落在收縮區間。
9月30日的首篇「鍾才文」評論強調,中國經濟保持強勁韌性與活力,GDP今年可望達到140兆人民幣。10月1日的文章則總結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六大要素,包括「堅持黨的領導」及「理論體系與時俱進」。
10月2日的評論直面內部經濟分化,強調不能僅憑部分企業或個體不佳的感受就否定整體經濟;10月3日進一步駁斥「中國投資黃金期已過」的說法,指出科技創新與消費領域蘊含新機遇。
10月4日刊出的評論則重申中國宏觀政策比部分西方國家更具確定性和穩定性;10月5日的評論聚焦區域發展不平衡議題;而昨天第7篇文章則談及國際經貿,強調中國堅持多邊主義,為全球帶來機遇,而非衝擊。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將於本月20日至23日召開,重點之一是研究與制定2026至2030年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
本月29日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在韓國會面,中美經貿高層也將展開第五輪談判。分析人士認為,官方持續發文,意在穩定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強調反對單邊主義、支持經濟全球化,並釋放出「有經濟支撐,才有談判底氣」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