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浴血和平》陸「十一檔」最賣座影片    戰爭與和平引共鳴

《志願軍3》延續了系列大場面拍攝,但更注重人物命運的書寫。圖/取自劇照
《志願軍3》延續了系列大場面拍攝,但更注重人物命運的書寫。圖/取自劇照

2025年大陸「十一檔」電影市場在多部大片與新作的交鋒下熱鬧登場。據燈塔專業版統計,截至10月6日晚,檔期總票房突破16億人民幣(下同),其中,《志願軍:浴血和平》憑藉穩定票房與話題熱度,成為今年「十一檔」最賣座影片,在缺乏單片爆款的整體格局下,扛起了市場重任。

今年大陸「十一檔」呈現題材多元、口碑兩極的局面,戰爭史詩、奇幻特效、合家歡喜劇與社會議題片同台競爭,但真正脫穎而出的,依然是這部主旋律收官之作——《志願軍:浴血和平》。

《志願軍:浴血和平》領跑填補戰爭片空白

《志願軍:浴血和平》是抗美援朝三部曲的最終章,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執導,劉燁、朱亞文、張子楓等主演。按照大陸官方紀錄,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大約兩年零九個月。

影片將視角聚焦在第五次戰役之後長達兩年的停戰談判,呈現出少見的「戰場與談判桌並行」的雙線敘事格局。這一題材此前在國產戰爭片中極少出現,也因此成為本片最大的創新亮點。

不同於前兩部以松骨峰與鐵原阻擊戰為主的戰場敘事,本片將鏡頭轉向談判一線。影片中,一邊是前線士兵為推進戰線、爭取談判籌碼所付出的鮮血與犧牲;另一邊,是談判代表在國際輿論與敵方壓力下寸步不讓的外交博弈。雙線交織,構築出一幅關於戰爭、和平與信念的立體故事。

影片在首映後即獲得觀眾「穩」、「厚重」的評價,被認為「不靠煽情取勝,而是以真實與節制打動人心」。許多觀眾直言:「看完第三部才真正明白,戰爭的目的不是打仗,而是為了以戰止戈」。

「英雄無光環、人物有血肉」戰爭場面與人性刻畫並重

《志願軍3》延續了系列一貫的大場面拍攝,但更注重人物命運的書寫。從老兵孫醒的犧牲,到翻譯隊長林月明在簽訂停戰協議後病逝,每一個角色的離去都像秋葉飄零,構成一幅沉重的群像史詩。這種「英雄無光環、人物有血肉」的處理方式,使影片超越了傳統主旋律的類型邊界。

《志願軍:浴血和平》是抗美援朝三部曲的最終章。圖/取自劇照

《志願軍:浴血和平》是抗美援朝三部曲的最終章。圖/取自劇照

影片對停戰談判細節的還原被大陸影評人認為「填補了國產戰爭片的敘事空白」。從座次之爭、和平鴿的象徵意義,到美方極限施壓的外交細節,都一一展現。這不僅是戰爭實力的較量,更是文化與價值觀的正面衝突。導演以冷靜筆法呈現大陸在強敵與國際輿論夾擊下的堅持,讓觀眾在銀幕上重新認識這段歷史。

《志願軍3》主題深化:戰爭的終點是和平

影片的立意也成為本檔期討論度最高的部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句貫穿三部曲的核心理念,在收官之作中被完整展現。導演選擇以和平談判作為收束,並非降低戲劇張力,而是將「戰爭的目的」這一命題推向深處。這種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敘事視角,在國產主旋律電影中並不多見,也讓本片獲得主流媒體與觀眾的一致肯定。

「十一檔」《刺殺小說家2》《震耳欲聋》話題十足

除了《志願軍3》,今年國慶檔還有兩部話題度較高的影片:《刺殺小說家2》和《震耳欲聋》。

由路陽執導的《刺殺小說家2》延續前作奇幻世界觀,特效場景如「龍燈」獲得好評,但台詞與敘事被批「邏輯鬆散」,觀眾直言「特效掩蓋不了劇情的空洞」。

10 月 4 日上映的《震耳欲聋》則成為口碑黑馬。作為國內首部聾人反詐題材影片,它以律師視角揭示聽障群體在現實社會中面臨的困境。影片在上海舉辦公益專場並配備手語志願者,檀健次的手語表演獲得專業好評。不過,也有觀眾認為其敘事模仿《藥神》痕跡明顯,人物轉折略顯生硬。

與往年國慶檔《姜子牙》等單片破 10 億的盛況相比,今年市場整體表現降溫。五部動畫電影集體上映,但僅《三國的星空》憑藉宏大場面略有亮點,其餘如《豬豬俠·一隻老豬的逆襲》《瘋狂電腦城》等均因內容套路化、目標觀眾分散而票房疲軟。

被寄予厚望的動作片《風林火山》則因積壓多年、宣傳不足,加上導演爭議纏身,最終票房僅約 4928 萬,難以撐起檔期中段。

《志願軍3》中,朱亞文(右)、張子楓等都有傑出的表現。圖/取自劇照

《志願軍3》中,朱亞文(右)、張子楓等都有傑出的表現。圖/取自劇照

2025年「十一檔」總票房突破16億,頭部影片拉動效應明顯,但整體缺乏單片破5億的現象級作品。綜觀《志願軍:浴血和平》以其全景式敘事與真實歷史還原,在多元題材競爭中脫穎而出。它並非票房「爆款」意義上的轟動之作,但憑藉紮實敘事、深厚情感與主題深度,成為觀眾口碑最穩的一部,也再次印證主旋律題材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堅實基本盤。

在缺乏爆款的市場背景下,它更像是一部「穩中帶熱」的壓艙之作——讓觀眾在節日檔期,不僅看到壯闊的戰爭場面,也重新思考「為何而戰、為誰而和」的歷史命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