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去中 低估中華文化穿透力 綠終將遭反噬

國立歷史博物館2月重新開幕。圖/摘自史博館官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2月重新開幕。圖/摘自史博館官網

博物館最重要的價值和定位都是由「館藏」來決定,就像故宮以中華文物為主,而不是在台灣挖掘出來的文物,把故宮當做台灣文物館,就會貽笑大方。此次民進黨政府不惜讓史博館實質「降級」,也要降低其中國色彩,這何嘗不是拿民眾的精神歸屬為賭注,讓民眾的心靈如無根花果,四散飄零?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高達8成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和荷蘭;現在重新開幕,展出內容卻在地化、台灣化,這讓所謂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失去主體性和稀有性,變得跟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沒有太大差別。過去民進黨會說「台灣並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但實際作為上卻是不斷去中國化,似乎害怕民眾想起自身與中華文化的連結。

此次史博館5萬多件典藏文物,僅將其中110件放在常設文物展,故意淡化掉自己館內珍藏品的比例,就為了強調台灣的在地性;另一方面卻展出青銅器仿製品,把自己的弱項放大,讓堂堂一間博物館變成跟一個展示間沒兩樣,這是對中華文化的最大的傷害。民進黨政府顯然低估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穿透力,終將遭到反噬。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