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颱風賑災現「一分錢捐款潮」 陸網嘆:對不透明慈善體系的無聲抗議

颱風引起的嚴重洪災重創廣西地區,多地橋樑遭沖斷、房屋倒塌、汽車泡水,交通陷入困境。圖/取自新華社
颱風引起的嚴重洪災重創廣西地區,多地橋樑遭沖斷、房屋倒塌、汽車泡水,交通陷入困境。圖/取自新華社

颱風「博羅依」(Bualoi)近日過境廣西時造成「百年一遇大洪水」重創百色地區等地,不過百色市慈善總會公布的捐款明細卻引發熱議,七千多筆捐贈中,出現數十筆僅有0.01元(人民幣,下同)、0.02元、0.1元等「極小額」捐款。對此,曾在該基金會工作的大陸網友「常情常理」指出,這些微額捐贈並非惡作劇,而是象徵性地對不透明慈善管理體系的抗議。

颱風「博羅依」與「麥德姆」(Matmo)先後侵襲廣西,造成持續暴雨與洪災,多地橋樑沖斷、道路滑坡、房屋泡水倒塌,交通與救援陷入困境。百色市慈善總會6日公布《社會救助捐贈公示(第一期)》,詳細列出7543筆捐贈款物,共計約184.58萬元,平均每筆約244.7元,長達318頁。

曾任該基金會職員的「常情常理」在微信發文分析,這些「一分錢捐款」反映的並非民眾的冷漠,而是對現實的感慨。他指出,中國人一向樂於助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根深蒂固,然而,隨著慈善體系近年公信力下滑與經濟壓力加重,民眾越來越難再懷著信任掏錢。

過去十多年,大陸民眾在重大災害中踴躍捐款,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例,全民募捐蔚為風潮,據公開資訊,社會各界合計籌得約650億元,然而,隨後多起善款去向不明事件重創公眾信任。部分網友回憶:「汶川時,幾乎每個人都捐了錢,有的幾百、有的上千。但後來聽說有地方用善款蓋豪華辦公樓,大家就寒心了。」也有人指出:「災民值得同情,但看到政府賑災方式,就提不起信任感」。

「常情常理」直言,「國人其實早已明白,救災是政府責任,不是國民義務,國民捐款是情分,不捐是本分。」他稱,許多地方政府長年形象不佳,貪腐頻傳,讓民眾懷疑善款最終是否真能送達災民手中,「百色這次募得七千多筆捐款總額不到200萬元,如果地方領導和公職人員帶頭捐,哪怕每人幾百元,也不會這麼少。」

文章稱,多年來,中國公益慈善機構屢發生信任危機,「某紅十字會」等案例已讓民間信心降至冰點,而官員在賑災活動悄悄缺席也是削弱民眾信心的主因之一。

文章提到,除了大筆善款外,有上百筆僅為幾分至數角的小額捐款——1分、2分、1毛、幾元不等,捐10元以下者比例極高,「這些都不是惡作劇,而是真實反映了民眾對社會捐款的態度與誠意。」該網友強調,「百色市慈善總會願意完整公示,也值得肯定,這本身就是透明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