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揭開有關台海戰爭的虛假敍事:美國戰略界的誤判與台灣現實的落差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從美國戰略論述看台海風險

2025年9月22日,《Foreign Affairs》刊登由前美國前副總統賀錦麗的國家安全顧問菲利普·戈登(Philip H. Gordon)與瑞恩·哈斯(Ryan Hass)撰寫的文章〈Nobody Lost Taiwan〉,試圖釐清外界對台海戰爭的誤解。文章主張,台灣目前並非處於「危機邊緣」,而是擁有穩固的民主制度、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廣泛的國際支持,足以抵禦中國大陸的壓力。

戈登在文中指出,台灣三大政黨在關鍵國家安全議題上皆反對與大陸統一,支持民主制度與美台關係,並不支持立即獨立。此一觀點屬於戈登個人對台灣政局的詮釋,反映其對台灣政治共識的理解。然而,本文將進一步探討該篇文章的核心論述,並對其部分觀點提出補充與反思,以期建立更貼近台灣現實的敍事框架。

美國戰略界的「穩定敍事」與其侷限

戈登與哈斯的文章核心在於反駁「台海即將爆發戰爭」的悲觀論調。他們認為,儘管中國大陸軍事擴張迅速,但台灣的防衛能力與國際支持足以維持現狀,並指出美國應避免過度軍事化台海議題,以免刺激北京採取激烈行動。

此一「穩定敍事」在美國戰略界具有一定影響力,尤其在拜登政府時期強調「戰略模糊」與「嚇阻而非挑釁」的政策基調下,戈登的論述可視為延續此一思維。然而,這種敍事也可能低估中國大陸內部政治動態與習近平個人意志對決策的影響。

習近平已多次公開強調「民族復興」與「統一大業」,並將台灣問題視為其歷史定位的一部分。若美方過度依賴現狀穩定的假設,可能忽略北京在特定情境下採取冒進行動的可能性,尤其在內部經濟壓力、通膨上升與社會不滿加劇之際,台海衝突可能成為轉移焦點的工具。

戈登對台灣政治共識的詮釋與其盲點

戈登指出,台灣三大政黨在國家安全議題上具高度共識,反對統一、支持民主與美台關係,並不支持立即獨立。此一觀察雖有其事實基礎,但也存在簡化與過度概括之處。

首先,台灣政黨間對「維持現狀」的定義並不一致。執政黨強調「主權獨立、互不隸屬」,在國際場合積極爭取參與;在野黨則傾向避免刺激北京,主張「不挑釁、不冒進」。這種差異在外交策略、軍事部署與兩岸交流上皆有具體表現,並非如戈登所言「一致」。

其次,戈登忽略了台灣社會內部對戰爭風險的感知差異。部分民眾支持強化防衛與美台合作,另有部分則擔憂過度軍事化導致衝突升溫。這種心理分歧影響選舉結果與政策走向,不容簡化為「全民共識」。

對台灣防衛能力的評估與現實挑戰

戈登強調台灣已採取「刺蝟戰略」,強化不對稱防衛能力,包括部署海空防禦系統、提升後備動員效率等。他認為這些措施足以嚇阻大陸的武力犯台企圖。

然而,台灣防衛體系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兵源不足與訓練強度不足使後備戰力難以迅速動員。其次,軍購進度緩慢,部分美製武器交付延宕,影響整體部署。再者,資訊戰與心理戰滲透日益嚴重,對民眾信心造成侵蝕。

此外,台灣在國際安全架構中仍處於「非正式」地位,雖有美日支持,但缺乏明確安全保障條約。若爆發衝突,美方是否介入仍存不確定性,這使台灣需同時強化自我防衛與外交籌碼,不能僅依賴外援。

和平推進的解方:避免誤判與機會戰爭

台海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中國大陸主動選擇開戰,而是可能因誤判、偶發事件或訊號誤讀導致「機會戰爭」的爆發。例如軍機擦槍走火、演習失控或政治誤判,都可能迅速升級為不可收拾的衝突。

因此,台灣除了強化軍事防衛,更應積極推動多層次交流與風險控管機制,包括:

建立兩岸危機熱線與軍事溝通管道;

強化國內媒體識讀與資訊戰防禦;

推動區域安全對話平台,納入台灣聲音;

培養戰略溝通人才,提升政府危機應對能力。

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降低敵意累積,也能在危機發生時爭取時間與空間,避免陷入不可逆的衝突。

結語:拒絕虛假敍事,重建台灣主體論述

戈登與哈斯的文章提供了美國戰略界對台海局勢的理性觀察,但其「穩定敍事」仍有侷限。台灣不能僅依賴外部理解,更應主動建構自身的安全論述與風險評估。

揭開虛假敍事,是為了看清真實;推動和平機制,是為了掌握主動。台灣的未來不在於他人如何定義,而在於自身如何準備。唯有清醒、團結與務實,才能在風險中穩步前行,守護和平與自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