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今(9)公布民國114年版《國防報告書》,這是總統賴清德上任後首度提出的兩年一度國防評估文件。報告以「敏捷韌性國軍、堅定捍衛國家」為核心主軸,全文7萬8千餘字,呈現目前台灣的國安情勢、國防政策與戰備施政成效,並向國際社會說明我國維護主權與區域和平的決心。
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國防政策處長許云甄在記者會上表示,本次報告依據《國防法》第30條編纂,是自民國81年以來第18次公布,封面以國軍新式武器為視覺核心,凸顯全書主軸與決心。報告全文分「戰略環境」、「堅實國防」、「和平基石」與「國防管理」四篇,合計8章34節,涵蓋軍政、軍令與軍備三大範疇,闡述國軍依循總統「和平四大支柱」的國家安全理念,建構敏捷應變戰力,並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
蔡規賴不隨 戰略整備首列「韌性防衛」與「多域拒止」
與前總統蔡英文時期相比,本版報告在作戰整備上明顯調整,首度將「多域拒止」與「韌性防衛」列主要方向。「韌性」貫穿全文,從基礎設施備援、後勤預置、通訊容錯,到全民國防動員,均著重提升國家在高強度衝突或封鎖情勢下的持久作戰能力。國防部指出,此一取向回應非傳統威脅,包括海上封鎖、供應鏈切斷,及電力和通訊被削弱的風險,同時把反封鎖能力與友盟協同納入國防首要任務。
報告將原先的「整體防空、聯合截擊、聯合國土防衛」三階段作戰架構,細分為「常態危機處理」、「備戰部署」、「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鬥」、「縱深防衛」及「持久作戰」六階段。國防部指出,這種精細化設計可在敵方攻勢循序進行時,在各階段破壞其計畫、增加其成本與風險,達成迫使敵軍奪台失敗的戰術與戰略目標,並提升持久作戰能力。
此外,報告強調運用三軍主戰兵力、守備及後備部隊,破壞敵軍航渡、突穿、鞏固及戰力增長意圖,使敵方承擔高昂代價。舊版報告雖亦強調不對稱戰力,但未將「韌性」作為核心,也未將作戰階段細分至六階段。
台美軍事交流納反封鎖作戰 發展「台版星鏈」
報告特別強調與美、日等友盟國的即時情資交換與聯合演訓,將台美軍事交流納入反封鎖作戰計畫修訂。此外,國軍將配合國家太空中心發展的「台版星鏈」B5G低軌通訊衛星,強化衛星通訊資源與整體通訊韌性。國防部也預判中共可能運用大量無人機攻擊,將結合軟、硬防禦措施,以及無人艇、無人機等載具進行反制部署,以提升防衛作戰效益。
在「國防管理」篇章,報告詳述國防自主、部隊革新、人員照顧與全民國防推動,包括後備動員制度強化及地方政府與民間的物資與基礎設施協作機制。國防部表示,透過這些措施,將韌性從軍隊延伸到社會各層面,確保國家在面對危機時具備持久作戰能力與社會支撐力。
專家觀點:語彙轉變凸顯長期韌性
軍事專家指出,賴政府版報告將「韌性」置中,不只語言轉換,更代表國防策略從單純軍事防禦,拓展為包括經濟、民生與國際合作的複合型國安政策。這對內凝聚全民防衛意志,對外則傳達我國在新安全局勢下的政策走向。不過,要將策略落實仍面臨基礎能源、航運、人才訓練以及友邦協同的實務挑戰。
國防部強調,國軍官兵全天候戰備執勤,是國家安全的堅實後盾,也是社會安定的重要支柱。透過公布國防報告書,期望凝聚全民防衛意志,強化國人對國防的信心,共同守護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