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台北市政府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離職潮。近三年來,基層公務員離職人數連續突破2000人,2024年截至10月更已達2337人,顯示離職潮不僅未見趨緩,反而有惡化跡象。這不只是數字上的震撼,更是治理品質的警訊。若不正視問題根源,台北市恐將失去其作為首都治理典範的地位。雖然五都人似都有離職潮的問題,改革之道也牽涉中央考試院考訓後的分發派任制度,此即過去的做法,地方特考分發後綁6年,高普考分發後3年;而一直都有人倡議高普考也是綁6年,不得離開該縣市及政府機構。
公務員離職的原因,人事單位將之歸咎於工作壓力大、報考意願下降,以及中央機關的「磁吸效應」。然而,這些解釋過於表層,忽略了組織內部的結構性失衡與文化性病灶。若以「幸福企業」理論為鏡,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場危機的本質。
失衡的天秤:工作要求與資源的斷裂
根據「工作要求-資源模型」(JD-R Model),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取決於工作要求與工作資源的平衡。台北市政府目前正處於高度失衡狀態:一方面,離職潮導致超過千個職缺懸空,現職員工被迫承擔額外負荷;另一方面,員工對職涯發展、組織溝通與薪酬待遇普遍感到不滿,顯示資源端嚴重匱乏。而離職潮的攀升也不只是見於台北市,其他直轄市也有發生。
這種失衡導致「健康損害過程」失控:高要求消耗員工能量,缺乏資源無法緩衝壓力,最終引發職業倦怠與離職意圖。若有離職潮的地方政府不從制度面進行工作設計與資源配置的改革,離職潮將持續惡化。
沉默的危機:心理安全感的崩解
除了結構性問題,更令人憂心的是文化面的腐蝕。心理安全感,是高效能團隊的基石,讓員工敢於表達意見、承認錯誤而不必擔心報復。然而,台灣公部門近年頻傳職場霸凌事件,從勞動部北分署到疾管署、數位發展部,皆爆出主管濫權、精神虐待等醜聞,顯示心理安全感在公務體系中已蕩然無存。好在目前台北市還沒有出現個案。
在缺乏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中,員工不敢對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提出異議,工作要求被無限放大;同時,主管成為壓力來源,工作資源被剝奪。這不僅加劇JD-R模型的失衡,更讓職場文化成為職業倦怠的溫床。
重建信任與承諾:三大策略支柱
要止血留才,地方政府必須從「幸福企業」的角度出發,推動結構與文化的雙重改革:
1. 導入JD-R模型進行組織再設計:檢討薪酬制度、建構職涯藍圖、進行工作負荷審計,讓員工看見未來、減輕壓力。
2. 培育心理安全感文化:設立獨立申訴管道、推動主管福祉領導力培訓、建立心理健康急救員制度,打造無所畏懼的職場。
3. 借鑑國際典範,打造卓越雇主品牌:效法新加坡打造「首選雇主」的公務願景,將員工福祉視為組織績效的核心資產。
地方政府的離職潮,是結構失衡與文化沉疴交織的結果,台北市正是屬於這類。單靠加薪無法留住心死的員工,僅有文化活動也難以彌補過勞的現實。唯有雙管齊下,改革工作場域「硬體結構」,重塑職場「軟體文化」,才能真正穩定公務團隊,讓公共服務精神落地生根。
這項挑戰,是對地方政府領導層的考驗。以台北市為例,筆者期待台北市政府團隊能展現足夠的遠見與決心,讓台北市政府不是人才逃離的碼頭,而是幸福工作的港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