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賴總統的國慶講話,陸媒《環球時報》11日社評稱,賴清德宣示要打造「台灣之盾」,並將軍費提高至GDP的3%,甚至5%,這是強迫台灣社會在心理上與戰爭共存,在「買安全感」的惡性循環中不斷沉淪;賴清德還全然不顧美國在軍購中的漫天要價,更無視民眾迫切的民生訴求。
《環時》稱,在兩岸問題上,賴清德繼續玩話術遊戲,顛倒黑白、挑戰法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等歷史文件早已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從中國竊取的包括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所有領土;這是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國際法依據,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
社評批評賴清德試圖用日本右翼的終戰敘事取代中國抗戰勝利的史實,以模糊台灣回歸中國的歷史進程;賴清德還公然挑戰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權威,妄圖以「中國不能代表台灣」的謬論撼動國際共識,蓄意對抗戰後國際秩序,進行政治冒險。
社評指出,賴清德宣稱要打造台灣之盾,還要比照以色列鐵穹系統,並且將軍費拉高到GDP的3%,甚至5%;這種說法聽起來氣勢很大,其實是讓全台灣為他的冥頑不化和政治操弄買單,以「威脅」塑造認同,以「對抗」維持團結,這是近年來民進黨慣用的政治動員燃料;實質上,這是強迫台灣社會在心理上與戰爭共存,在「買安全感」的惡性循環中不斷沉淪,全然不顧美國在軍購過程中漫天要價,更不管民眾迫切的民生訴求。
社評還利用立法院長韓國瑜和賴清德國慶講話中的矛盾,大做文章:同場發言的韓國瑜用「隱形堰塞湖」的比喻,澆滅了賴清德自導自演的政治秀。韓國瑜的「隱型堰塞湖」指的是:被大罷免撕裂的台灣社會、被去中化激化的戰爭機率、被意識形態拖累的能源政策、被關稅談判有可能會犧牲的台灣未來。
社評稱,上述都是賴清德不願面對的真問題,他不去談台海風險如何化解,不去講經濟結構怎麼調整,不去反思社會分裂為何加劇,只是不斷地包裝,把問題說成希望,把危機說成進步,甚至把群眾的不安說成團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