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國際戰略棋局重組之際,北京正悄然佈局,準備利用華盛頓的戰略收縮擴張自身影響力。據美國政治學者傑弗裡·普雷斯科特(Jeffrey Prescott)和朱利安·格維爾茨(Julian Gewirtz)於9月29日在《外交事務》的文章指出,隨著美國在川普政府下可能轉向更加內向的政策,中國正積極準備利用這一機會擴展其全球影響力。
這一分析與近期種種跡象相符,顯示中國大陸正從過去的韜光養晦轉向更加積極有為的戰略取向,試圖重塑對自身有利的國際秩序。
美國戰略收縮:從全球霸主到區域力量
美國對外戰略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這一變化的核心是從全球主義轉向「美國優先」的戰略收縮。
一些分析認為,近期全球美軍高級將領會議,可能就是美國川普政府為了建立多極化世界,正式開啟全球大撤軍的帷幕。
從美國新軍事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防部最近不斷在修訂新版的《美國防戰略》,根據已經披露的內容,保護美國本土及西半球的安全已被列為最高優先級的戰略訴求,甚至超過了「對抗中國」的戰略等級。
這意味著美國正式追求在北美乃至整個美洲大陸的稱霸,而放棄維持全球霸權的戰略目標。
經濟壓力與內部矛盾同樣加速了美國的戰略收縮。川普政府面臨的國內挑戰眾多,從經濟數據造假疑雲、與聯準會在降息問題上的持續博弈,到關稅、教育、科研、移民等國內政策的激烈爭論。
這些問題顯示,美國國內矛盾的激化已迫使川普政府必須將更多精力與資源投向國內。
中國戰略轉向:從韜光養晦到積極進取
中國大陸對外戰略正在經歷從「韜光養晦」到「積極有為」的深刻轉變。面對美國可能的戰略收縮,北京已經制定了一套系統性的策略,以利用這一歷史性機會窗口。
在經濟層面,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機制,不斷擴大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隨著美國不斷強調「美國優先」與單邊主義,中國則反其道而行,不斷強調多邊主義與全球化。
未來,「交鋒、重構、止損」 將成為今年中美關係的三個關鍵詞。中國一方面準備與美國進行堅決的交鋒,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重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在安全層面,中國正穩步推進軍事現代化進程。近期中國展示的一系列軍事科技進步,如電磁彈射技術等,已向美國發出強烈信號。
中國的軍事實力成長使得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優勢面臨挑戰,也改變了區域國家對中美實力平衡的認知。
區域權力重組:亞太地區的新博弈
亞太地區作為中美競爭的主要舞台,正在經歷深刻的權力重組。隨著美國戰略優先級的調整,該地區各國也在重新調整自己的安全與經濟政策。
美國對亞太盟友的策略明顯轉向更加交易性的關係。在處理美日、美韓關係時,華盛頓可能會更加側重雙邊關係的經濟層面,即如何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另一個隱憂是,安全關係交易化趨勢明顯,除了要讓日韓承擔駐日、駐韓美軍的費用外,美國可能還會要求它們另交「保護費」。
這種轉變已引發美國亞太盟友的憂慮與反彈。在韓國,即拜登時期,反美派一把摁死尹錫悅政變冒險後,在川普時期,上台的反美左翼勢力,在維護主權利益的大旗下,跟美國對抗獲得重大進展。
他們拒絕了美國3500億美元的勒索,解散了美國長期干預韓國內政的重要制度抓手。
與此同時,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與外交影響力持續上升。從東南亞到南太平洋,中國通過投資、貿易與外交互動,不斷深化與區域國家的聯繫。
儘管美國試圖通過「印太戰略」來抗衡中國影響力,但其效果因美國戰略的內向化而受到限制。
衝突與磨合: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中美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衝突並非注定。普雷斯科特和格維爾茨的文章指出,未來中美關係將在交锋與磨合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一位美國陸軍將領近期警告: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軍力,美國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在太平洋邊戰邊退。
美國陸軍少校史密斯(Patrick Smith)最近在為陸軍專業刊物《軍事評論》撰寫的文章中寫道,在中方火力、兵力分散及作戰幅員不斷擴大上,美軍對解放軍的優勢正逐漸減少,而聯合部隊必須考慮採取後退手段,以營造時間、空間及兵力上的優勢。
與此同時,中美之間也存在著合作與對話的空間。隨著美國在亞太影響力的相對下降,雙方都需要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與互動模式。
在科技、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上,兩國仍然存在共同利益。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建議,中國在對美交往時,不應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不能按照美國的套路出牌。他認為,中國應該繼續推進中美地方交流,特別是與民主黨執政的「藍州」以及中美大學間的交流等。
多極化世界秩序的形塑為各國提供了更多戰略空間。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的崛起,國際權力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變革。
這些國家致力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美國從全球戰略部署的收縮並非完全撤退,而是重新配置資源;中國的進攻也非全面擴張,而是抓住戰略機遇填補權力真空。
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一個真正的多極化世界正在誕生。國際秩序不再由單一強權主導,而是進入多種力量並存、競爭與合作交織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