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甯/梅花新聞網記者
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的生日,全台歡天喜地,處處都有慶典活動,但如果想來到桃園慈湖瞻仰致意故總統蔣中正,可能會吃閉門羹,因為慈湖陵寢自107年潑漆事件後,就再也沒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僅能在四合院外觀看儀隊整點進行的禮兵交接儀式,讓不少現場民眾感到惋惜:「以前還可以進入陵寢內、停放靈柩的四合院區域,現在都沒辦法入內參觀了。」
潑紅漆事件發生在2018年2月28日,當時有11名獨派青年為了表達政治主張,闖入慈湖陵寢朝蔣介石靈柩潑灑紅漆,靈柩、遺像、相匡、蠟燭等物品均被波及不堪使用。法院最後認為是政治性言論,並非私利,罪不至重,且造成損害不大,11人均獲緩刑2年。
結果這場行動不但沒有「洗掉威權」,反而讓陵寢從此封門至今。七年後的今天,民進黨執政十載,紅漆早就風乾、斑駁,也早被清除掉,但歷史繼續走,民眾卻被拒之門外。要反思威權沒錯,但封起來不讓民眾參觀,只能遠觀,剩一片沈默的牆,誰又能在歷史中學習到什麼?
更妙的是,在這場行動後,目前僅開放每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4月5日(蔣公逝世紀念日)及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團體可預先電話申請謁陵,散客則不開放。講白了,這就像有些店家說:「歡迎光臨,我們不接散客,只歡迎團體訂位,每年三天。」
國防部今年也公告修正,已故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靈柩暫厝慈湖、大溪改為「營區」,並將「謁靈」修訂為「入營」追思,目的是為了派遣官兵執勤及駐守有據,並便於管理,以符時宜。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轉型正義」,不准看、不能叫、還要改名,像是歷史被裝進玻璃罐裡,標籤貼著「敏感物品,請勿碰觸」。這畫面實在諷刺,一邊升旗慶祝「自由民主萬歲」,一邊又怕人民靠近歷史,歷史不是靠圍牆保存的,也不該靠禁止來「去威權」。
蔣中正去世五十年,蔣經國也離世三十多年,歷史早已翻頁。我們需要的不是清除痕跡,而是讓更多人看見、討論、理解,這才是成熟社會該有的態度。封了七年的大門,也許該重新打開。畢竟,真正的「民主自由」,更該體現在我們如何看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