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政治陰影下的日圓困局:高市早苗與央行的博弈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日圓貶值與政治變局的衝擊

近日,日圓兌美元匯率跌至152,創下近八個月新低。這場由日本政局變動引發的貨幣貶值風暴,正嚴峻考驗著日本央行(BOJ)的獨立性。前日本央行理事門間一夫一針見血地指出:「日圓弱勢的最大輸家是政府。」

隨著對加息持批評態度的高市早苗贏得執政黨黨魁選舉,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自10月9日開始的五年任期下半段,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政治環境。自高市早苗10月4日在自民黨黨首競選中獲勝以來,日圓已大幅下挫至152兌1美元。

政治陰影下的央行獨立性危機

高市早苗贏得執政黨黨魁選舉,讓日本央行的獨立性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她去年公開批評日本央行加息舉動「愚蠢」的言論,讓投資者普遍預期她若成為首相將會對加息「踩剎車」。預計將在10月中旬國會投票中當選新任首相的高市,無疑為日本貨幣政策帶來重大變數。

現任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因此陷入兩難境地:原本央行似乎在為10月進行今年1月以來的首次加息做準備,但在高市勝選後,植田若堅持加息可能激怒新首相,反之若不作為則可能導致日圓進一步貶值。這種政治壓力已經明顯影響市場預期,高市的勝選使得交易員對10月加息的預期大幅下降。一週前隔夜指數掉期市場顯示10月加息概率高達68%,但截至10月7日已驟降至略高於20%。

前日本央行理事門間一夫對此分析指出,唯一可能促使日本央行提前加息的因素就是日圓疲弱。因為日圓貶值會通過推高進口成本加劇通膨,進而損害執政黨的支持率。這種轉變清晰地顯示市場對日本央行獨立性的擔憂,政治因素已成為影響貨幣政策的關鍵變量。

日圓貶值與政策困境的惡性循環

日圓持續貶值已成為日本經濟的主要風險點,截至2025年10月,日圓兌美元匯率已達152,這不僅是外匯市場的數字波動,更反映了全球經濟結構與貨幣政策的複雜博弈。日圓貶值的核心機制在於美日利差。當美日利差擴大時,投資者傾向於進行「套息交易」:借入低收益的日圓,並買入高收益貨幣以賺取利差。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圓近期的大幅下跌反而可能促使日本央行最快在本月加息。回顧去年3月結束長達10年的刺激計劃後,日本央行於去年7月將短期利率上調至0.25%,並於今年1月進一步上調至0.5%。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次加息行動中,日本央行都是在應對不受歡迎的日圓下跌的政治呼聲後才採取行動。

多位分析師指出,若當前日圓貶值速度持續,將迫使日本央行不得不再次行動,儘管此舉可能引發與新政府的政治矛盾,形成一個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市場參與者現在關注的是,高市早苗的當選是否會改變這一動態,或者反而會因為她寬鬆貨幣政策的立場而加劇日圓的貶值壓力。

通膨壓力加劇民生困境

日圓貶值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物價持續上漲。2025年第一季度以來日本物價仍保持強勢上漲勢頭,包括大米、蔬菜等食品在內的生活必需品價格居高不下。激增的生活成本不僅影響日本民眾對經濟形勢的信心,也為政府執政前景蒙上陰影。

根據日本調查公司帝國數據庫的調查,3月份有2343種食品價格上調。TBS電視台分析預計,按此速度測算,今年全年將有超過2萬種食品價格上漲,較去年的1.25萬種大幅增加。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米價今年持續「飆升」。根據農林水產省統計,今年2月日本米價達到每5千克3892日圓,比2024年同期2000日圓左右的價格上漲近一倍。雖然政府宣布將向市場供應15萬噸儲備米以緩解漲勢,但分析認為米價高漲是政府錯誤農業政策疊加國際市場波動的綜合結果,僅靠供應儲備米無異於「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本總務省2月底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升3.2%,進一步證明了日本普通家庭面臨的生活成本壓力。

市場博弈與財政風險的平衡

面對高通膨壓力,市場參與者正在重新評估日圓未來走勢,多數並不認為日圓會跌破1美元兌160日圓關口。這種預期顯示所謂「超日圓貶值」的狀況尚未成為市場共識,投資者仍將高市視為「通貨再膨脹政策」路線中可起到約束作用的一方。

隨著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已相繼撤回此前的「買入日圓」建議。其中,德國銀行以「下次加息時機變得更不確定」為由取消對客戶的日圓買入建議,美國高盛集團也採取了類似做法。

巴克萊證券外匯債券研究部長門田真一郎預測,考慮到今後的財政政策情景,日圓貶值的下限大致在1美元兌155日圓。他特別關注財政風險敏感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日圓匯率的聯動關係,指出「市場人士也聯想到可能出現『日本版特拉斯衝擊』」。在日本7月參議院選舉以來,超長期債券的期限溢價與日圓匯率之間的聯動愈發明顯。在參院選舉期間,期限溢價上升約0.2%,而日圓匯率則下跌約3%,這種聯動關係凸顯了市場對日本財政狀況的深切關注。

央行政策出路與溝通策略

在日本央行內部,要求放棄定義模糊的通膨指標的呼聲正不斷增大。由於擔憂第二輪價格效應,部分委員呼籲採取更鷹派的政策溝通方式,並明確未來加息路徑。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為放緩加息辯護時稱,聚焦國內需求和工資成長強度的「潛在通膨」仍未達到央行2%的目標。但問題在於,「潛在通膨」並無單一衡量指標,這使其成為批評者的靶子。

部分日本央行委員也呼籲調整溝通策略,轉向更鷹派的立場,聚焦整體通膨。他們擔憂,第二輪價格效應正逐漸嵌入定價行為和公眾對未來通膨的預期。

資深日本央行觀察家村丸奈緒美表示,日本央行可能在為最快10月的底下次加息做準備時,逐步從溝通中淡化「潛在通膨」這一概念。她認為「許多日本央行官員開始意識到這一概念與現實不太契合,當下次加息時機臨近時,可能會更少聽到這一概念」。前日本央行理事門間一夫預測:「10月加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儘管日本央行更有可能等到12月」。加息時機將取決於日本央行如何權衡經濟下行風險與日圓走弱帶來的通膨風險。

結語

走進東京超市,主婦們面對價格飆升近一倍的大米搖頭嘆息。在日圓貶值至152的背景下,日本央行與政府之間的權力博弈,已不僅是紙上談兵的政策辯論,而是關乎民生的現實挑戰。市場正在密切關注10月29日至30日的日本央行政策會議,這將是植田和男面對政治壓力的第一次重大考驗。無論結果如何,日本央行的獨立性正站在十字路口,而其決策將直接影響日本家庭的餐桌與未來的物價走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